自古以來,華夏大地一直有著祭祀鬼神的傳統。
人們出於對鬼神的敬畏,為了祈求平安,故而進行祭祀,五通神便是眾多被祭祀的對象之一。
南北朝至隋唐時期乃是五通神發展的早期階段。
在這一時期,有關五通神的記載逐漸增多,其形象與信仰也開始初步形成。
南梁時期的《滅惑論》中曾記載:若乃神仙小道,名為五通。
這是目前已知較早明確提到五通的文獻記載。
然而此時,五通神的概念還相對模糊。
這一時期,佛教在華夏廣泛傳播,佛教文化與本土文化不斷融合,但五通神依舊沒有正式進入邪神範疇。
唐代文人施肩吾在《逸句》中指出:五通本是佛家奴,所以五通神的起源大概還是由楚歌中的雲霄五郎和山魈五郎的形象,然後融合了佛教。
畢竟後世傳下來的畫像,或者描述,五通神跟山魈的形象真的很像,都是猿猴模樣。
兩宋時期官方試圖通過冊封的方式,將五通神納入到正統的宗教譜係中。
宋徽宗曾封五神為通貺候、通佑候、通澤候、通惠候、通濟候,後來又封其為顯應公、顯濟公、顯靈公、顯寧公、顯佑公,五通神由此也被稱為五顯公。
【但是五顯公不是正經神明嗎?】
【但是好像五顯公是個正經廟啊。】
【我記得五顯公好像也是五通神。】
林清歌而看著彈幕笑道:“這就得說一下五顯公從五通神獨立出來自成一脈的事情了,雖然他們也是五通神,但是與原本的五通神還是有區彆的。
五顯公是官方的冊封,對民間的信仰產生了一定的影響,使得五通神在民間的信仰更加廣泛。
但是這時候的五通神在民間已經有點惡名了。
五通神在一些地方被視為淫祠,其信仰和祭祀活動存在一些不符合官方正統觀念的行為。
比如傳說中五通神有貪財好色、奸淫婦女等不良行為。
而五顯公經過官方的加封和正名,與這類不良形象逐漸劃清界限,成為具有正麵形象和合法地位的神隻,從而獨立出來。
樹立了相對獨立且更為正統的形象。
官方希望通過這種方式將民間信仰納入到一定的規範和管理之下,五顯公便成為了官方認可的、具有一定正統性的神隻。
道教也對五顯公的獨立發展起到了促進作用。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