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最後一日謝神齋醮結束,壬辰年龍虎山授籙大功畢成。茅山眾人也踏上了歸途。
張小峰找到陸師叔問他,能不能經過廣信府玉山縣,父親臨彆時告訴他祖籍在玉山縣大樟樹村,村口有一大片樟樹,離著三清山也不遠。
陸乘風盤算一下走玉山縣,徽州一線回去也不繞路,便同意了。
一行人一路向東,第三日便就到了玉山,其餘人便在玉山住宿,張小峰一人轉而向北,晚上便找到了那一大片樟樹林。
村子落依山而居,村口有山似門,時有大雁飛過,以前時叫雁門村。那時山門前隻有一株大樟樹,後來為躲避戰亂,又在村口遍植樟樹,幾十年後長成一大片的樟樹林。
周圍的莊戶便慢慢改叫大樟樹村。。
遠遠的就看到林中有一株遠高於其他的大樟樹。張小峰在樟樹林中很快尋到一條進村的小路。穿過樹林,便能看到一片村落。散布在這山林之中。
正好前麵有一位歸家的樵夫,便上前問道。
“福生無量天尊,大叔,和您打聽一下,這村子是否有姓張的人家?”
大叔見是一位小道長,也客氣還禮,眉頭微鎖,思索一番才說:“我們這村子幾十戶沒有一家姓張的。不知道小道說的是哪一位。”
“小道祖籍便是在這玉山大樟樹村,祖父遷居之後,便斷了聯係,這次路過,家嚴便囑托回來瞧瞧老家還有沒有親人。”
“尊祖遷居多少年了?”
“祖父少年離家,約有五六十載了吧”
“那可能也搬走了吧,我們也不是土生土長的本地人。而是前些年寧藩之亂躲了進來。對了,那邊的山坳上有些墳頭,不知是何家所有。”
“大叔,可我去看看。”張小峰抱著碰碰運氣的想法,既然來了便要去看看。
“舉手之勞,小道長跟我來。”樵夫便引著張小峰往東北那片山坳去。
很快,張小峰就遠遠看到了那處山窪。
來勢如虎出林,自幽林而顯氣象,蹲尊而雄壯,而後自高而漸低,如鷹落平砂,周圍還有小山環抱。
張小峰就是不懂堪輿也知道這是風水上佳之地。眯眼一瞧,有淡紫地氣升騰。
可惜,此地隻能看到些土丘,一塊墓碑也未見著,真是奇事。
或許當年祖父離鄉之後,發生了什麼變故,其他人也一並離開了。沒有墓碑,恰好能斷定是遷居了,要是遇上什麼災禍,應該不會將墓碑隱藏。
這個謎團也隻能以後有機會解開了。張小峰連夜趕回玉山歸隊。第二日一早便繼續出發,一行人經過婺源,徽州,績溪,寧國府,一路北上於五月中旬回到了茅山。
紹掌教聽聞此次授籙上清有兩位名列前三,格外高興,親自到山下等候眾人。
兩位副隊長悄悄議論:“這些年,從沒見掌教下來過。這次咱們也算露臉了。”
見道張小峰與陶壬淵,紹掌教托住準備行禮的二人,而後撫掌大笑,“安得雙驪馬,千裡同馳驅。此等盛事,多少年未見了。實在是揚我上清威名!”
“尤其是小峰,小小年紀便有石破天驚之舉。你師父今日雖然不在,但肯定為你驕傲。”
“為彰此佳績,特許二人均可入華陽洞清修半年。”
“啊!!!”場下眾人都是驚呼,著實太令人豔羨。紹真人頓了頓,繼續說,
“但華陽洞已不複當年之盛,故一次隻能一人進入。壬淵為主,小峰為客。就由小峰先入洞修行,而後壬淵再入。”
“拜謝掌教恩德”二人一聽,獎勵翻倍,麻溜的跪下磕頭。張小峰心中暗暗盤算。華陽洞苦修半年,抵得上在上清觀苦修三年。
起身時,看到陸師叔又朝著他微笑,張小峰才發覺師叔麵如冠玉,須眉如戟,比師父的賣相可強多了,這下越看越順眼。
他並不知道,到達茅山之前,陸師叔已經將切磋之事修書飛送掌教。掌教和諸長老都認為張小峰這般年紀,未來不可限量,便打算讓其在華陽洞有所突破。
陶壬淵順便也沾光,畢竟他拿了第二,張小峰第三。
之後華陽洞估計要封閉數年才能恢複了。
第二日,便有兩位道長領著張小峰至華陽洞。
華陽洞處於積金峰與大茅峰之間,前臨楚王澗,背靠大茅峰老虎崗,四周幽洞密集,怪石林立。
東南西北共有五個洞口,東洞在二茅峰東側的,洞口狹小如狗洞。僅容一人勉強通過。往裡邊寬闊些。現在已經被石頭掩蓋。內有靈物首位。
北洞名為良常洞,在良常山,三代掌教在此升天。洞內多砂路,曲折偏僻,還要經過一段水路。
洞口到山頂再南行二百步,有秦始皇埋藏白璧入地七尺。李斯刻書璧,其文曰:始皇聖德,章平山河,巡狩蒼川,勒銘素璧。
南麵又兩洞,一洞在大茅峰柏枝壟上,唐代有刺史在此設案朝真。
另外一洞在西南,在元陽觀石壇下。名為茅洞。有道之人在雙日照山時可入。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