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起來很愉快,讀過以後會使自己變得聰明起來的,那就是詩。”詩是真、善、美的結合,它以獨特的魅力吸引著人們的目光,讓人們沉醉其中。詩是一種美好的感覺,如同一股清泉流淌在心田,給人帶來無儘的愉悅與寧靜;又似一縷清風拂過臉頰,讓人感受到生活的美好與溫馨。
詩是觀察力、想象力、概括力和語言感染力等多種能力的集中體現。詩人用敏銳的觀察力捕捉生活中的點點滴滴,將其化為靈動的文字;憑借豐富的想象力創造出一個個充滿奇幻色彩的世界;通過高度的概括力提煉出事物的本質,賦予它們更深遠的意義;再運用生動形象的語言,將這些元素完美地融合在一起,展現出詩歌的獨特魅力。
許多詩篇都蘊含著深刻的哲理,如同璀璨的星辰,照亮我們前行的道路,啟迪我們的智慧,指引我們走向真理的彼岸。這些詩句猶如一把鑰匙,打開了我們思維的大門,讓我們對人生、社會、自然有了更深層次的理解。同時,詩也能激發我們內心深處的情感共鳴,讓我們更好地認識自我,感受生命的真諦。
“腹有詩書氣自華”,這句話道出了詩對於人的重要性。一個人即使不能成為一名詩人,但隻要多讀詩、品詩,就能夠培養出詩人般的氣質。這種氣質體現在言行舉止間,使人散發出高雅、知性的氣息,增添一份獨特的魅力。因此,我們應該多欣賞優秀的詩作,感受詩的魅力,提升自己的文學素養和審美水平。
總之,詩作為一種藝術形式,不僅能夠帶給我們精神上的享受,還能提高我們的綜合素質。讓我們沉浸於詩海之中,汲取營養,充實自己,成為一個富有詩意的人。
這是何家杏決定以解讀詩歌的形式,傳承華夏文明的初衷,於是,關於傳承詩詞文化精神的講座在一首優美的音樂聲中拉開了序幕——
何家杏用緩緩的口氣說到:小時候有一首我們小夥伴們都很喜歡的歌,月亮在白蓮花般的雲朵裡穿行,晚風吹來一陣陣快樂的歌聲,我們坐在高高的穀堆下麵,聽媽媽講那過去的事情現在月亮還在雲朵裡飄蕩,可是如今的孩子已經不想在聽那過去的事情。但是祖國今日的輝煌,是在五千年的曆史中積澱而成的,所以文化傳承功不可沒。
今天結合我自己對古代詩歌的體會,談談詩歌文化的精神傳承。這是個比較大的話題,我對這個問題也隻是一知半解,隻能從大處著眼,小處著手,重點結合自己讀詩的體會和大家交流,以下著重從三個方麵來和大家交流探討。
首先,談談我自己對詩歌文化內涵的簡單理解——
我國的詩詞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它作為中國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以其獨特的魅力和深厚的底蘊,深刻、生動地體現了中國文化的基本精神。可以說,中國詩詞是一部通過文學語言藝術,展現中華民族精神和中國人民智慧的心靈史。
在上古時期,人類社會還沒有文字的時候,就已經有了詩歌的存在。這說明,詩歌是一種古老的藝術形式,它比文字更早地誕生於人們的生活之中。因此,可以說詩歌是源於心靈之歌,是從勞動人民心底喊出來的。這種心靈之歌最初是在勞動中產生的,為了力量的統一,人們喊出了“嗨喲、嗨喲”之聲。這些聲音雖然簡單,但卻鏗鏘有力,能夠凝聚人心,成為團結協作的紐帶。隨著時間的推移,這些呼喊逐漸演變成了更複雜的詩歌形式,表達著人們對自然、生活和情感的感悟。
文化的含義是以文教化,以文化成天下。以文教化是精神文明和物質文明的總和。秦始皇時代是武統天下,但壽命很短。武功建國,或許可以一時稱霸天下,但不可長期t統治天下。漢朝總結教訓,開始以文教化,傳承400餘年。詩歌文化為什麼是其中的精華?
(一)詩歌是具有活力的藝術精品。因其起源於上古時代文字產生之前、是發自心底的口傳心授,是心靈之歌。其源於生活、感悟深刻,非常接地氣,其中包含了無窮的智慧。所以詩歌很有活力。
說著何家杏站起身來,用手勢做左右,高低,遠近的幾個簡單的動作。說“大家猜猜,這是咱們課本中,你們都非常熟悉的一首古詩沒有等到她的話音落下,大家就喊起來:《題西林壁》
何家杏笑著說到:大家真聰明,你們猜對了,蘇軾的題西林壁是在他被貶官之後,遷任途中遊廬山的收官之作,因為是以他自身的切身體會,發自他內心的感受,而成為了富含哲理的千古名句。
(二)詩歌是充滿魅力的文化精靈。它根植於心靈,靈魂永固,因詩人視覺敏銳、體會獨特,情真意切,將文字深化、凝練為精神,所以魅力無窮;同一內容,不同時期,不同的場合、不同的人群,即使同樣的人群都會有不同的體悟。舉例來說:竹子原本就是一種很普通的植物,詩人們卻能夠將愛,恨,情,愁賦予其身。有很多人讚揚竹子“勁節心虛品絕殊”,也有人恨之入骨,抒發出了“新鬆恨不高千尺,惡竹應須斬萬竿”的仇恨之情,更有詩人表達了“斑竹一枝千滴淚”的情思。這就是詩歌的魅力所在。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