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廉江縣的銀礦山中,隨著五千名奴隸的到來,銀礦的開采逐漸步入正軌。這些奴隸被分成五組,每組負責不同的工作,每月輪換一次,以免他們死在漫長的挖礦生涯中。
奴隸們的住所是在礦山旁的營地中建造的木質茅草屋。這些茅草屋雖然簡陋,但足以遮風擋雨,為奴隸們提供一個臨時的棲身之所。嶺南地區的氣候溫和,也不用擔心防寒的問題。
在礦山的另一側,是工匠們的住所。他們的房屋豪華寬敞,與奴隸們的茅草屋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兩百人的工匠隊伍,被抽調走一半在交州地區內繼續探尋金銀礦脈。剩下的一百工匠則是維護整個礦場的設施運作,保證礦場能源源不斷的開采出來礦金進行提煉。
士徽覺得五百人的守備力量監督五千人有些吃力,還要防備躲在暗中的力量。第一批五百名士兵被分配到營地中,直接監督奴隸的勞作,每人負責監督十人,確保效率和秩序。
為了加強守備,士徽在鬱林郡征召了一千名士兵。
一千名士兵則在營地外圍的山頂上巡邏,形成了一道堅固的防線。他們被分成十個百人小隊,每個小隊在左側和右側山脊上各安置五個,相隔一裡紮寨,將整個山穀的產業鏈包圍得水泄不通。每半個時辰,就有一個十人小隊在山脊上巡邏,警惕著任何可能的入侵或逃脫企圖。
營地中的奴隸們,在士兵的嚴格監督下,木訥地挖掘著銀礦。他們的身影在礦洞中來回穿梭,而士兵們則站在高處,目光銳利,時刻準備應對任何突發情況。
熔煉營地中五個巨大的熔爐熊熊燃燒,火光映照在奴隸和士兵的臉上,閃爍著希望與貪婪。每個熔爐每天都能煉製出兩斤白銀,約496克,五個熔爐加起來,每天便是十斤白銀。一個月下來,便是三百斤白銀的產量,這是一筆巨大的財富。
熔爐旁,奴隸們汗流浹背,他們忙碌地添加礦石,調整火候,確保煉製過程的順利進行。熔爐的高溫讓他們幾乎無法靠近,但他們已經習慣了這種炙熱,這是他們每天的勞作,也是他們生存的希望。
士兵們則在一旁嚴密監督,他們的目光銳利,手中的武器隨時準備應對任何可能的騷動。他們知道,這些白銀不僅關係著他們的薪酬,更是他們職責所在,必須確保每一塊白銀都能安全地流入士徽的口袋。
處於監工角色的五百人,每個月可以領取到二兩白銀的軍餉。外圍的一千名守衛則是每月一兩白銀的軍餉,兩百名在冊工匠則是每人每月二兩白銀的工錢。這麼算下來,每月收入三百斤白銀,光是工錢就要支出一半:一百五十斤。
可供士徽支配的資金隻剩下一百五十斤白銀,約每月進賬兩百四十萬錢。
士徽對於當下底下的生產力甚是無奈,這還是在剝削五千名奴隸的勞動力前提下保證的收入。還沒有算上這一千五百守衛的糧草消耗,以及一百名工匠的日常飲食,以及五千名奴隸的食物消耗。
好在糧食方麵並不用太多餘操心,交州最不缺的的就是糧食,不然又是一筆龐大的支出,在兩百四十萬千又要打個對折。
經過一番苦心研究,士徽終於命工匠製作出了一種創新的往複式活塞風箱。這個風箱,由堅實的箱體、靈活的堵風板、耐用的推拉杆、巧妙的風舌與高效的出風嘴等部件精密組成。當工匠們推動拉杆,風舌在堵風板間快速移動,產生強大的風力,有效地減少了助燃物的消耗,同時提高了銀錠的純度。
然而,士徽並未滿足於此。他意識到,雖然純度提升了,但提煉速度仍然是一個瓶頸。於是,他下令另外建造了五座小熔爐,每座熔爐每天可以熔煉一斤白銀。這樣,每天就能多產出五斤白銀,雖然與理想仍有差距,但這一進步還是讓士徽感到了一絲欣慰。
這樣支配的資金依舊是三百斤白銀,約每月四百八十萬錢。
士徽站在礦場東南部的一處高地上,眺望著遠方波光粼粼的海麵。他的眼中閃爍著勃勃雄心,心中謀劃著未來的宏圖。有了這些錢,他終於可以啟動港口的建設了。
這個港口城市,士徽打算將其打造成一個商貿繁榮、軍事堅固的海上要塞。他想象著未來這裡商船雲集,貨物如山,人們忙碌而充滿活力。港口的建立,不僅能夠帶來豐厚的貿易稅收,還能增強自己的海軍力量,為未來的海上擴張打下堅實的基礎。
港口的位置選在了礦場東南部,這裡海域開闊,水深適宜,是一個天然良港。
而且,這裡距離合浦郡治所不遠,既可以方便地接收內陸的物資,又可以迅速地對外擴張。
士徽已經開始著手規劃港口的建設。他打算先修建一個堅固的防波堤,保護港口不受風浪的侵襲。然後,修建碼頭和倉庫,以便於貨物的裝卸和儲存。同時,他還要建立一支強大的海軍,保衛港口的安全,以及進行海上貿易的護航。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