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在與袁紹的緊張對峙中,他一邊巧妙地施展外交手段,力求緩和雙方關係,一邊緊鑼密鼓地著手解決眼前的糧食危機。
一日,曹操在府邸召開了一次緊急經濟會議。與會者皆是曹操的心腹謀士和將領。
此時,韓浩挺身而出,提出了自力更生的策略。
“主公,依末將之見,我們應當自力更生,在己方控製區內屯田。如此一來,既能解決糧食問題,又能擺脫對其他勢力的經濟依賴。”
“嗯,韓將軍所言甚是。那麼,關於屯田之事,你有何具體建議?”
“主公,我們可以委任典農中郎將任峻和羽林監棗祗,領導軍民在許縣郊區屯田。待時機成熟,再將此模式推廣至其他州郡。”
“好!就依韓將軍所言。任峻、棗祗,你二人聽令!”
任峻、棗祗:“末將在!”
“命你二人負責領導軍民在許縣郊區屯田,務必全力以赴,確保糧食供應。如有成效,就把此模式推廣至其他州郡。”
袁紹的直接統治地區卻顯得格外特殊。這片土地肥沃,糧食產量豐富,夾在三位屯田的諸侯之間,卻依然能保持糧食的充裕,甚至有過之而無不及。這無疑說明了一個事實:在當時,屯田規模最大、效果最好的,非袁紹莫屬。
袁紹治下的屯田,得益於其廣闊的疆域和肥沃的土地,更得益於他對農業生產的重視。
在眾多農業專家中,棗祗以其卓越的領導才能和對農業生產的深刻理解而聞名遐邇。袁紹對棗祗的才能極為欣賞,多次派遣使者攜帶重金和聘書,希望能將這位農業領袖納入麾下。
袁術,胸懷大誌,意圖代漢自立。他深信三統、五行終始思想,又對《春秋讖》中“代漢者當塗高”的預言推崇備至。而他手中掌控的九江郡當塗縣,更讓他覺得這一切似乎都是天意所歸。
在被曹操逐出兗州之後,袁術逃至揚州九江郡,事業竟然意外地煥發了第二春。
他屢戰屢勝,橫掃東南,威震四方。更令人驚喜的是,他獲得了傳國玉璽,這無疑為他稱帝增添了底氣。此時,河內人張蜅又送來預言符命,種種跡象都與當年劉秀在河北稱帝時如出一轍。
一日,袁術大會群臣,神情嚴肅地說:“諸位,如今劉家衰微,海內鼎沸。天下百姓,苦秦久矣。而我袁家,連續四世擔任公輔,深受百姓愛戴。如今,天命所歸,民心所向,我欲應天順民,代漢自立。不知各位如何看待此事?”
群臣聞言,紛紛議論起來。有的認為時機已成熟,袁術應順應天意,登基稱帝;有的則擔憂此舉會引發天下大亂,勸袁術三思。然而,袁術心意已決,他堅信自己才是真正的天命之子,是時候揭竿而起,開創一個新的時代了。
躊躇滿誌的袁術,身披龍袍,頭戴金冠,站在壽春的宮殿之上,俯瞰著腳下的一片繁華。他眼中閃爍著得意的光芒,嘴角掛著誌在必得的微笑。今日,他在此稱帝,宣告天下,他袁術才是真正的九五之尊。
為了鞏固自己的地位,袁術心生一計,希望通過兒女聯姻,與鄰居呂布在徐揚地區結成政治同盟。這樣一來,既能讓自己的登基大典顯得更加偉岸,又能借助呂布的兵力,擴大自己的勢力範圍。
政治頭腦簡單的呂布,聽到袁術的提議,不假思索便答應了。他興高采烈地將女兒打扮得花枝招展,送上接親花車,準備送往壽春。花車隊伍浩浩蕩蕩,沿途引來無數百姓圍觀,熱鬨非凡。
陳珪匆匆趕來,一番肺腑之言讓呂布陷入了沉思。
“袁術竟敢冒天下之大不韙,自稱皇帝,已成為眾矢之的。你將女兒嫁給他兒子,豈不是置女兒於險境?”陳珪憂心忡忡地勸說道。
呂布聞言,心中矛盾不已,長歎一聲:“可女兒已經啟程,我若反悔,豈不是讓天下人恥笑?”
陳珪緊追不舍:“是天下人的看法重要,還是女兒的安危重要?”呂布猶豫片刻,眼中閃過一絲堅定:“女兒!”
隨即,呂布派出精銳騎兵,風馳電掣般追回女兒。為了防止消息泄露,損害名譽,他狠下心來,將袁術的使者斬殺。然而,紙終究包不住火,此事還是傳到了袁術耳中。
袁術聞訊,暴跳如雷,立刻調兵遣將,攻打呂布。
袁術一聲令下,旗下大將軍張勳、大將橋蕤等猛將紛紛響應。與此同時,袁術還糾集了韓暹、楊奉等在逃的悍匪,共組成了七路大軍,浩浩蕩蕩地向徐州進發。
此時,徐州的守將呂布聞訊,頓時心生懼意,麵色蒼白,埋怨地看著身邊的謀士陳珪。
“如今袁術大軍壓境,都是因為你之前的決策失誤,才導致了今天的局麵!你說,我們現在該怎麼辦?”呂布的話語中充滿了無奈和責備,似乎將所有的責任都推到了陳珪身上。
陳珪麵對呂布的責難,卻顯得異常鎮定,他微微一笑。
“將軍勿憂,袁術與韓暹、楊奉的結合,不過是暫時之勢,猶如一群被繩子束縛的雞。它們因生活所迫,無奈共處一窩,互相擁擠,卻各有心思。這樣的聯盟,看似強大,實則脆弱。一旦有外力介入,輕輕解開束縛它們的繩子,這些雞便會各自飛散,追尋自己的生活。”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