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以來徐州就是公認的戰略要地,"彭城之得失,輒關南北之盛衰。”它處在南北交界的位置,扼守在交通要衝,北可控製華北平原,南下可攻打江南,西去可以進中原腹地。
徐州物產豐富人口眾多,容易征兵征糧。煤礦和鐵礦是徐州豐富的礦藏。
漢代,徐州便因鐵官的設立而名噪一時。皇帝親自下令在此設立鐵官,足以見得徐州在冶煉技術方麵的重要地位。這些豐富的礦藏,成為了徐州軍事實力的顯著標誌。擁有了徐州,就意味著掌握了製造武器的重要資源。在這裡,就地取材,以煤炭煉鐵,以鐵打造兵器,戰爭中的勝利籌碼自然多了幾分。
正因如此,徐州成為了各路諸侯爭奪的焦點。他們無不對這片富饒之地垂涎三尺。
畢竟,擁有了徐州,就意味著擁有了強大的軍事實力,從而在亂世中占據一席之地。
陳群曾悉心勸諫劉備,指出接手徐州並非明智之舉。他分析局勢,認為徐州雖富饒,但四麵受敵,易攻難守,加之各方勢力虎視眈眈,一旦陷入其中,恐難以自拔。然而,此時的劉備,或許是因為對徐州的渴望,或許是因為對自身實力的信心,並未聽從陳群的良言。
果不其然,不久之後,劉備在徐州的統治遭到了重創,最終丟失了這片土地。
陳群預見的一切,不幸一一應驗。麵對這樣的結果,陳群心中或許有著無奈,也有著對劉備不聽勸誡的失望。深知徐州之失非偶然,而是必然,陳群在這一事件後,選擇了離開劉備。
陳群的離去,對於劉備來說,無疑是雪上加霜。在這亂世之中,能夠倚仗的人才本就寥寥無幾,如今更是隻剩下關羽和張飛兩位兄弟。儘管他們都是一時之將才,但各自都有著難以忽視的缺點,這些缺點在日後成為了劉備事業上的絆腳石。
張飛,勇猛無比,對待士人能夠禮賢下士,展現出其尊重人才的君子之風。然而,對待手下的將士,他卻顯得缺乏耐心,常常無故打罰,使得軍心不穩。正是這種粗暴的行事風格,導致了他在劉備第一次失去徐州時的悲劇。
與曹豹的矛盾,使得曹豹轉而與呂布暗通款曲,最終導致了徐州的失陷。而張飛的這一致命缺點,也終究讓他付出了生命的代價。
至於關羽,他的驕傲則是他的軟肋。
在守衛徐州之時,這一缺點尚未明顯暴露,但隨著時間的推移,尤其是在大意失荊州的事件中,關羽的驕傲自大暴露無遺。
他輕視敵人,高估自己,最終導致了荊州的丟失,這一失誤不僅使得劉備失去了重要的根據地,也使得關羽自己的英名受損。
關羽和張飛的這些缺點,雖然在當時並未完全顯現,但它們如同潛伏的隱患,隨時可能爆發,給劉備的事業帶來不可預料的打擊。劉備雖然深知兩位兄弟的不足,但在這人才稀缺的亂世,他又能倚仗誰呢?這份無奈和憂慮,或許隻有劉備自己才能體會。
劉備第一次入徐州時,原本支持他的徐州世家,以及臧霸卻被曹操拉攏過去了,無法成為劉備的助力。
徐州世家中的領頭人陳登被曹操委任為梁國相,把監視和抵擋袁術勢力北上的重任交給了陳登。梁國地處要衝,北接兗州,南鄰淮南,是阻擋袁術北上擴張的咽喉之地。
除了陳登這樣的領頭人物,還有眾多世家名士,如徐宣、王朗等,他們都是徐州的精英,才智過人,聲名遠播。曹操在征討四方、廣納賢才的過程中,也將目光投向了這些徐州的傑出之士,紛紛將他們納入自己的麾下,委以官職,以期共同開創一番偉業。
徐宣,字寶堅,溫文爾雅,治政有方;王朗,字景興,博學多識,辯才無礙。
他們在曹操的賞識下,分彆被任命為郡守、長史等職,各展所長,為曹操治理地方,穩定後方。徐州的世家和名士們心中明了,曹操乃是一代雄主,跟隨他,才能有光明的前途,才能在亂世中立足。
在這股風潮中,徐州的世家和名士們紛紛表態,他們清楚地認識到,曹操的勢力如日中天,而徐州的未來,已經與曹魏政權緊密相連。至於那位曾經入主徐州的劉備,那個自稱漢室宗親的男子,如今在他們的眼中,似乎已經變得模糊不清。
“劉備是誰?”在曹操的光環下,這個問題似乎顯得不再重要。徐州的世家和名士們更願意將目光投向現實,投向那個能夠帶給他們安定和繁榮的曹操。
劉備親自率軍在徐州城外的平原上與曹軍對峙。清晨的薄霧中,曹操的大軍如同一條蜿蜒的巨龍,緩緩逼近。號角聲震天響,戰鼓聲激蕩人心,兩軍很快便陷入了混戰。
劉備身著戰甲,手持雙股劍,英勇地衝殺在陣前,試圖激發士氣。他的劍鋒所指,曹軍士兵紛紛避讓,但很快,曹軍的陣勢便調整過來,如同鐵壁一般堅固。
戰場上,劉備的軍隊雖然勇猛,卻難以突破曹軍的防線。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