蕭安邦沉吟了一下,說道:
“現在的情況和之前確實有所不同。
一方麵,單位實行了公費醫療和半公費醫療,我們醫館是定點機構之一。
患者憑公費醫療預防手冊和單位填發的中醫診症介紹證即可掛號免費記賬診療,診後我們會與各單位定期結算。
現在每天公費醫療患者有定額,不超過200人,所用藥物價格也不高。
一般藥費不超過1元/天,正骨外用藥費不超過15元/天,超過這個限額就需要醫館負責人審批。
另一方麵,市裡這幾年又統一了醫院收費標準,定價與之前有所降低。
比如你師兄的掛號費(診金)是:
初診02元,複診01元,急診04元;
而我作為省級名中醫,診金會高一些:
初診1元,複診05元,急診2元。
其他藥材費、針灸費、推拿費、一般治療費、敷料費等等都有統一的價格。
比如普通手法的一般治療費每次115元;
針灸拔罐每次1元,銀針15元,金針2元;
推拿治療每次25元;
正骨:關節脫位每次23元,骨折每次815元。
另外,還有一些自費患者以及長期老顧客。”
陳安接著問道:“自費患者多嗎?”
“自費患者也不在少數。”
蕭安邦繼續解釋,
“相對於醫院,中醫醫技治療見效快、費用低、效果好,因此也吸引了不少患者。
特彆是對於一些需要長期調理的‘痹證’,像頸椎病、腰椎病、肌肉勞損等。
現在人們勞動強度大,容易造成肌肉、骨骼損傷。
如果家裡條件允許,都會時不時過來調理治療一下,很多患者是我們的老顧客了。”
陳安了解地點點頭,然後傾身向前,壓低聲音問道:
“醫館如今與合營之前相比,收入利潤怎麼樣?”
蕭安邦微微一怔,隨後也低聲回答:
“這兩者之間的差異是顯著的,但是基本沒有可比性。。
中醫藥館的收入結構主要包括診金、醫技以及藥品銷售三部分。
診金,也就是我們通常說的掛號費,通常隻占總收入的一成。
真正能夠體現中醫師醫術價值的醫技收入,如正骨、推拿、針灸、火罐等,也不過占二成。
而藥品銷售則是大頭,占據了七成的收入。”
師伯繼續解釋道:
“在合營之前,醫館的診金、醫技和藥材價格都是隨行就市的。
雖然患者數量不算很多,但我們一部分藥材是購置的成品,另一部分則是自己製作的。
那時市場上中藥材的批發價格十分混亂,波動極大,零售價格則更是千差萬彆。
大型和有名的藥店由於選料精良、加工講究、外形美觀,因而成本大,價格高;而中型和小型藥店的價格則相對較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