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馬一天三鬥豆子,一束乾草(十分之一石)!
其他非戰鬥性人員,次第酌減。
這,就是目前大隋兵部,給驍果衛白道城大營勘定的軍糧標準。
驍果衛戍邊打仗時所用軍糧,肯定是不能以口感為首選標準。
“易保存,能充饑,便攜帶”,這才是軍糧最合適的選擇原則。
和所有北方府軍一樣,驍果衛的軍糧,隻能是也隻會是粟穀,因為粟穀是所有糧食中最好保存不黴變的糧食。
當然,中原和南方的府軍,已經開始用大米和小麥混合來做常備軍糧。
有研究說,粟穀的保存周期在七到十年,而大米和小麥的保存周期都在四年以下。
粟者,小米也,也就是後世的小黃米。
一鬥,合十二斤。
按照這時候已經普遍實行的三餐製,即朝食、中食、晚食,每頓飯就是四斤小米的標準。
這乍看起來,的確是量大管飽。
可是,在這個輔食稀缺的年代裡,這也隻能是通過穀物量的積累來滿足軍隊關於體力要求的權宜之計!
即便如此,在跟草原軍隊單對單的對決中,中原士兵往往是落於下風的。
就像都拔所說的那樣,吃草穀的漢地人,在其個頭和體能上,普遍要弱於以食肉為主的草原人。
這是食物能量提供的差異決定的,並且也不是一天兩天的事情。
體格的改變,常常需要好幾代人去持續不斷的去改善飲食結構才有效果。
這,也是在具體野戰戰例中,北草原軍隊大概率能戰勝中原和南方軍隊的基礎原因。
阿布想要強軍和精兵。
體能素質,往往是他首先考慮的因素。
粟末地的重影軍隊軍事科學院,已經開始對了軍糧標準化和科學化開展的專門性研究。
主要是通過配餐效果對比,綜合考慮粟末地的後勤能力,準備研究出足夠能量、便於攜帶、易於存儲和加熱的野戰口糧。
人,馬,都有!
這些年,小麥、稻米、玉米、豆子、花生等連續豐產。
粟末地麵粉加工技術,也全麵進入到了水力、鋼磨、自動填裝等的進步時代。
已經開發出的戰備口糧,還比較原始簡單。
像類似帶孔鍋盔、油炸餅乾、油炸方便麵、桶裝醬菜、肉乾罐頭、臘肉罐頭等。
這些便攜主食產品,已經陸續出現在了重影戰鬥部隊的隨行背囊之中。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