硝煙彌漫的戰場上,日軍的四十多輛坦克戰車,整齊列陣,引擎發出低沉的轟鳴聲,履帶碾壓著泥土與碎石,震得地麵微微顫動。
日軍的裝甲部隊在步坦協同戰術上有著豐富的作戰經驗。
這次進攻中,他們依然遵循著標準的作戰模式:
坦克負責在最前方開路,步兵在掩護下緊隨其後,並派出突擊隊和工兵,及時鋪路,定點清除敵軍前沿陣地上的反坦克炮,甚至是隱藏在暗處的敵方敢死隊。
吉住良站在指揮所外的一處小高地上,透過望遠鏡,仔細觀察著前方的國軍陣地。
山寺武和北野良的接連慘敗,讓他不敢再掉以輕心,生怕重蹈覆轍,步了下屬的後塵。
為此,他還特彆研究了上次第十一師團下屬坦克裝甲聯隊,在廣福鎮外圍作戰的報告,想要借此了解陳望的反坦克戰法。
看完之後,吉住良不得不承認,自己這次的對手,確實是個優秀的軍人和指揮官。
但好在,華夏軍隊的裝備,到底還是太弱了。
陳望的兵力雖多,但裝備和資源有限,絕對不可能在短時間內,憑空生出大量反坦克炮部署。
換言之,他敢派出這麼多坦克裝甲部隊,欺負的就是國軍陣地上,沒有那麼多的反坦克炮。
那十幾門,甚至不到十門反坦克炮,根本無法同時對抗一整個聯隊的坦克裝甲戰車!
吉住良心裡很清楚,山寺武的失敗根源是過分輕敵,從而忽視了詭計多端的支那軍,在側翼的埋伏與反擊。
但他可沒有那麼愚蠢,絕對不會被支那人的小伎倆蒙蔽。
不過,吉住良也並未因此放鬆警惕。
陳望的戰術表現實在是太卓越了,他不敢再輕敵。
否則,極有可能會落到同北野良一個下場。
……
……
而此時,廣福鎮東麵的國軍陣地中,胡璉正在根據陳望的部署安排,實施具體的作戰方案。
這場仗若是直接開打,國軍根本不可能單獨依靠為數不多的反坦克炮取勝。
麵對日軍的裝甲部隊和步兵協同作戰,他們必須另辟蹊徑。
日軍的戰術特點非常古板,他們的步兵會在坦克之前清除障礙,掩護戰車推進。
但這也就意味著,國軍有機會先對付他們的掩護步兵。
陳望對此早有部署。
在這幾天時間裡,他讓國軍士兵們在原本的反坦克戰壕中間,澆築了一個個巨大的三角水泥石墩——反坦克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