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陳望原本時空的“徐城會戰”中,日華北方麵軍再次秉持著“將在外,軍令有所不受”的老傳統,擅自擴大戰事。
寺內壽為了速戰速決,兵分兩路,對徐州發起了東西夾擊,堪稱日軍的經典戰術。
在西翼,日軍以寺內壽率領的部隊主攻徐州,東翼則是由板垣四郎指揮第五師團,直攻臨沂。
兩支部隊的目標明確:在徐州完成彙合,一舉包圍華夏軍隊主力。
如果能夠在徐州地區完成合圍,他們將徹底瓦解華夏野戰軍的抵抗力量,同時打通華北與華中的戰略通道,為大軍進一步南下,占領武昌、南唱等戰略要地,創造有利條件。
然而,若是這樣的彙合失敗,局勢將急轉直下。
要知道,倭國的實力,在這個時候,仍舊是有限的。
由於是地方擅自行動,其國內並沒有完全進入戰時狀態,華北和鬆江的戰局,很多時候都是將領的個人激進行為,導致的事態急劇惡化。
換言之,在這情況下,日軍東西兩翼無法彙合的直接後果,便是兵力過度分散,同時後方的補給線,也將會變得非常脆弱。
特彆是,當前日軍在西翼,隻有一個師團,孤軍深入,很容易遭到國軍的分割圍殲。
而東翼部隊如果在魯西南一帶陷入纏鬥,最終也極有可能會因為補給不足,被迫撤軍。
這其實也是寺內壽追求速戰速決的原因——補給困難將會極大削弱日軍的作戰能力。
而國軍一旦抓住這一破綻,趁勢展開反擊,徐城戰場可能會變成日軍的“泥沼戰”。
這將使日軍長期麵臨華夏軍隊的消耗戰,無法在短期內實現對華夏的全麵控製。
更為致命的是,這將極大削弱日軍在國際上的威望,影響其在亞洲的戰略布局。
因此,板垣四郎等日軍高級指揮官,才會深知風險所在,還竭力調配部隊、搶占先機。
但寺內壽和板垣四郎的計劃能否如願,如今正變得不可捉摸起來。
而此時,呂縣城外,吉野澤君的指揮部內,正彌漫著一股緊張而又亢奮的氣息。
當作戰參謀將板垣四郎的電報遞給吉野時,他原本以為這會是一次鼓舞士氣的命令。
但當他讀完電文內容後,臉色迅速變得極其微妙了起來,詫異中帶著一股怒意
“師團長,他……他居然瞞著我下了這麼一盤大棋!”
吉野眉頭緊皺,說罷突然用力猛地一拍桌子,茶盞翻倒,滾燙的茶水灑滿了地圖的邊角,嚇得一旁的參謀,急忙後退。
而周圍的軍官們,也全都噤若寒蟬,渡邊戰戰兢兢地覷了一眼他的臉色,小心翼翼地問道:
“閣下,師團長閣下的命令,難道是要我們放緩進攻?”
指揮部的燈光將吉野澤君的臉色映照得陰沉無比,他一把將手中板垣四郎發來的電報,用力甩在了渡邊的臉上。
“師團長告誡我——‘不要被激怒,隻需擋住支那軍兩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