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沂,魯東南的戰略要地,此時已然成為了華日兩軍相爭的焦點,戰前的肅穆氣氛,籠罩著整座城市。
陳望站在北麵城牆上,迎著料峭的寒風,神情凝重而沉穩,不動聲色地開啟了係統的俯瞰視角。
下一秒,他的目光就如飛天鷹隼一般,穿過城外起伏的田野和蜿蜒寬闊的沂河,方圓數公裡的全景圖,清晰地呈現在他的腦海中。
沂河是臨沂的天然屏障,南北貫通,水流湍急,河寬數百米。
河東的地勢略顯平坦,適合機械化部隊展開行動,而河西建築密集,易守難攻。
如今,河西大片平原上,隱約可見被改造成工事的村鎮輪廓。
陳望的視線俯瞰而下,隨即看到了沿河的防線已經基本構築完成,戰壕、掩體,甚至連隱蔽的炮位,他都一目了然。
河岸陣地北側最前沿的,是第六師的一個加強團,他們正忙碌地加固防禦工事,士兵們的身影穿梭於戰壕之間,搬運沙袋、修補掩體。
在他們稍後的區域,兩個炮兵營的位置已經確定,每門火炮都用偽裝網掩蓋著,隻露出炮口,對準沂河東岸方向,隨時準備迎接日軍的進攻。
而西岸的一小塊丘陵地帶上,戰壕和掩體與地形幾乎融為一體。
山丘的陰影下,隱約可見一個團的部正隊在緊張布防,他們在丘陵之間的空隙修築了反坦克溝,並在製高點安放了幾門反坦克炮。
陳望的目光轉向東側後方,一座龐大的村落被清理出了大片空地,那裡是河西防線的陣前指揮部所在地。
村落四周的樹木被砍伐出一片開辟的視野,但殘留的樹樁卻被布置成了反坦克障礙,數隊士兵正在村落邊緣巡邏,以確保指揮所的安全。
林東正帶人嚴肅地檢視防線,村莊四周挖掘出了數道環形戰壕,士兵們儘管忙得不可開交,行動卻非常井然有序。
而北線的防禦,則是另一番景象,五個大型村鎮像五座堡壘一般散布在防線前沿,它們依托原有的密集建築群,成為抵擋日軍北下的天然屏障。
通過係統的俯瞰視野,陳望清楚地看到,這些村鎮之間的道路已經被布滿了障礙和地雷,形成了層層遞進的阻擊體係。
在村鎮內部,萬煌麾下的整個師分開駐守,他們將建築改造成火力點,在每一個狹窄的街巷口設置了路障。
視野中,幾名士兵正將機槍架設在二樓的窗台上,而窗台外懸掛的草席和破布,將機槍口完美掩飾起來。
這裡原本是山東的富饒之地,城郊建築密集,而且基本上連成一片,這對於國軍的部署來說,是非常有利的。
而西北方向,是蒙山綿延不止的山麓,與沂河交彙的區域形成更加難以逾越的天然屏障。
如今,陳望部署了一個旅的部隊在山麓,八門山炮用偽裝網覆蓋,完全融入周圍的自然環境。
從高空俯瞰,這些部隊就像是融入山林的影子,日軍若不近距離仔細偵察,幾乎不可能發現他們的存在。
最後,陳望的目光停留在臨沂城內,這座城池經過加固,城牆上布滿了機槍火力點和臨時炮位。
陳望留下了整個師駐紮在城內,作為預備部隊隨時待命,以應對日軍的迂回突襲。
城內的街道上,運輸物資的車輛來回穿梭,糧草、彈藥一應俱全,後勤供給井然有序。
這就是陳望部署下的臨沂防線:
北線,萬煌部主力部署在五個大型村鎮,形成環狀防線,構築了堅固的工事,還有特戰團和裝甲團則作為機動部隊隨時支援。
沂河西岸,部署了一個師和一個旅,他們負責封鎖日軍可能的渡河路線,以機動防禦為主。
蒙山山麓,派一個旅駐守,確保北線和河西部隊的聯係,同時監視和截斷可能的日軍迂回。
而預備部隊方麵,則是留下一個整師作為總預備隊,由陳望親自指揮,以隨時應對突發情況。
至於臨沂之外,南麵的炎城還有張自忠的59軍。
日軍即便往南迂回,他也沒什麼好擔心的!
天眼巡察完整體部署後,陳望隨即關閉了係統,視角中的俯瞰畫麵漸漸消失。
接著,他轉身走下了城牆,周品和胡璉等人早已在指揮部等著他了。
陳望一進入指揮部,所有人就都立即停下了手中的事情,整齊地朝他敬了個軍禮。
他點了點頭,擺了擺手示意眾人放鬆,隨即走到會議桌的作戰地圖前,開始了今天的會議。
參謀長胡璉手裡捏著一份資料,首先開始彙報道:
“根據前線偵察到的情報,板垣四郎指揮的第十三師團和第五師團都是日軍的王牌師團,裝備精良,戰鬥力強悍。
他們的坦克部隊和重炮,是我們最大的威脅,尤其是第十三師團,他們的步坦協同作戰非常嫻熟,而且建製相當完整。
而第一零一師團是日軍的乙種師團的,實力相對較弱。”
胡璉說到這裡,頓了頓,隨即又補充道: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