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春的臨沂,陽光從雲層間灑下,照射在沂河兩岸的戰場上。
西岸的國軍陣地,此刻如鋼鐵長城般,靜靜矗立。
而東岸,日軍的機械化部隊正源源不斷地集結,河岸塵土飛揚,大戰似乎一觸即發。
在占領呂縣後,日軍迅速推進,一路南下,勢如破竹,很快就占領了日照這一沿海要地。
但是,板垣四郎並沒有在那裡駐軍,而是卻將其移交給海軍,顯然是意在威懾海州的龐炳勳部,迫使其無力顧及核心戰場。
而隨著日軍在呂縣,日照都取得“大勝”,自然也打開了進攻臨沂的通道。
板垣四郎的計劃環環相扣,他深知分化國軍,製造多點壓力,是迅速實現戰略突破的關鍵。
於是乎,日軍第十三師團與第一零一師團除了直接攻往臨沂外,還分兵襲擾蒙山南麓、炎城、海州等地,試圖擾亂國軍部署。
不過,這些襲擾並未達到預期效果。
蒙山南麓的國軍憑借地形優勢很快將日軍擊退,進攻炎城的日軍更是大敗而歸,被張治忠指揮的部隊打得潰不成軍,傷亡數百人。
當然,這些局部失利,小小挫折,並沒有動搖板垣四郎的信心。
他冷靜地整合情報,調整部署,靈活調動手中的三大主力師團。
第五師團、第一零一師團主力進駐沂河東岸,控製了渡河的關鍵區域,而第十三師團主力則推進至臨沂北部,與國軍展開對峙。
此時,在臨沂外圍,日軍已基本完成了部署。
春寒料峭,山風裹挾著寒意吹過板垣四郎的指揮部。
而他則是站在一處高地之上,雙手握著望遠鏡,注視著沂河對岸的國軍防線。
那裡的國軍防線井然有序,從城鎮到村落,從河灘到城牆,每一處都被利用得恰到好處。
“不得不承認,陳望確實是個難纏的對手。”板垣四郎低聲自語道,語氣中帶著一絲不掩飾的驚歎和欣賞。
他放下望遠鏡,朝身後待命的參謀擺了擺手,參謀立刻將手中捧著的航拍偵察照片遞了上去。
板恒四郎拿過照片,一張張地仔細端詳了起來。
照片上,沂河兩岸的陣地分布一目了然:
河對岸,國軍防線如同密織的漁網,將大片區域嚴密封鎖;而己方部隊,則以沂河為界,將主力集結在東岸,呈現出攻勢初期的壓迫態勢。
通過這些空軍偵察機拍到的照片,他已經了解到陳望的大概部署。
臨沂北麵,國軍的村鎮防線連成一片,構成了一道幾乎無懈可擊的屏障,陳望在那裡雖然兵力相對薄弱,但依托地形,構築的多層防禦不容小覷。
最關鍵的是,陳望將裝甲部隊與反坦克炮部署在河岸一線,對他原本計劃中的坦克進攻。形成了不小的威脅。
板垣四郎將手中照片放下,心中一片冷然,他轉身對著站在一旁的幾位作戰參謀,沉聲道:
“傳令炮兵聯隊,立刻開始布置炮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