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戰局的改變,金陵這座擁有悠久曆史的華夏都城,也終於迎來了一個全新的局麵。
作為如今“新編第一兵團”的總司令,陳望近一個月來,都在這裡和一眾高官斡旋,參與了各類型的新聞發布會,並逐漸穩固了自己在國府中的地位。
而作為“華北大勝”的大英雄,全國軍民心中的“東方拿破侖”,他還肩負著鼓舞民眾和各地軍隊士氣的重任。
陳望參與了多個公開演講,每每都有數以千計的金陵城民眾,自發圍觀。
他慷慨激昂的演講,通過電台廣播,還有報紙的轉載,使得全國軍民的抗戰熱情,達到了一個前所未有的高點。
與此同時,每一場的國府組織的新聞發布會,他都站在台上,以鎮定自若的姿態回應著國內外記者們的提問。
他的每一句話,似乎都帶著某種深意,充滿了對未來抗戰的信心和對軍民的鼓舞。
在陳望的影響下,民眾們看到國家開始複蘇,前線軍隊的士氣高漲,抗日戰爭的勝利,似乎不再是遙不可及的事情了。
在這一係列的新聞發布會和對內對外的談判中,陳望不僅完成了個人的政治任務,還成功讓國府與民眾們,建立了更加牢固的聯係。
與此同時,海外資金的湧入,為國內的建設注入了強大動力,尤其是在武器、軍備以及技術設備方麵的進展,讓金陵的軍政要員們,都感到驚喜和欣慰。
隨著時間的推移,還有英美法的暗中開放,陳家和南洋的一眾華僑富商們,在金陵,南昌,武漢,甚至是申城等地的建設投資,迅速步入了正軌。
這些資金的流入不僅僅是經濟上的突破,更是在戰時局勢下,對國家資源的有效調配。
“隻有在經濟和生產上強大,國家才能在軍事上擁有堅實的後盾。”陳望多次在與顧同的私下對話中強調這句話。
此時,一切正如他所設想的那樣,隨著大量的海外資金流入,基礎設施的建設如火如荼,國內許多因為原材料和設備短缺,停產的工廠生產線,迅速恢複。
在這個過程中,大量的海外機械設備、高端鋼鐵製品和重型機械設備從羊城、港島等地上岸後,通過鐵路運輸,源源不斷地運往全國各地。
“等這些建設完成之後,我們就將不再是一個方方麵麵需要依賴列強,被列強剝削的孱弱大國了。”
顧同甚至代表統帥部,在一次內部會議中擲地有聲,如是說道:
“我們正在朝著強國之路邁進,尤其是在軍備和經濟建設上的突破,實在是令人振奮!”
不僅如此,通過這些資金的支持,以海外華僑為代表的愛國商人們,不僅加快了國內工業建設的步伐,還積極協調海外技術的引入。
於是乎,大量的海外華僑工程師,技術工人,甚至是一些有誌於援華反侵略的外國技術專家,也通過港島這一途徑,甚至是河內陸路,緬甸,進入到華夏大地,參與了各大工業項目的建設。
這些外國工程師,尤其是在抗日戰爭全麵爆發前後,活躍在歐美各國的反侵略人士,帶來了大量的先進技術和經驗。
南洋華僑商人們提供的資金,大量的先進設備和工程師們帶來的先進生產技術,都將成為了推動華夏工業進步的中堅力量。
這其中,特彆是在鋼鐵、化學工業和製造業方麵,國府希望通過這些資金,設備和外國技術人才的幫助,大幅提升。
金陵的冶煉廠、機械製造廠、南昌的飛機組裝廠,這些項目的順利啟動,幾乎都離不開這些海內外技術人才的貢獻。
隨著工業化的推進,教育和培訓體係也逐漸完善,大量的工程師和技術工人通過速成培訓班,接受係統的訓練。
許多曾經在國外求學的年輕人也紛紛回到家鄉,為國家的重建和複興貢獻力量,金陵、南昌、武漢、申城等地的大學和研究機構,也因此迎來了大量的新生。
陳望看著這些,不由得想到了他所處的時空中,戰爭時期的教育奇跡,如今也正在上演
與此同時,來自美利堅和英吉利的貸款和軍事援助也開始逐步落實。
通過統帥部與美利堅大使約瑟夫的交涉,最終達成了協議:美利堅將減少對日國的關鍵戰略物資出口,轉而向華夏提供一些急需的軍備資源。
同時,顧同通過與英吉利和法蘭西的外交談判,成功地為國府爭取到了貸款和軍備援助,解決了華夏當前的燃眉之急。
這些貸款不僅解決了華夏當下的財政困境,也幫助華夏能夠購買到所需的軍事物資,讓軍隊的裝備得到了顯著提升。
特彆是在航空、裝甲和重炮領域,華夏十分緊缺,而且完全無法自行生產。
“這些改變,不僅僅是軍備的提升,更是華夏國際地位恢複的象征。”
顧同在一次與陳望的交談中,頗有些揚眉吐氣地感慨道:
“我們現在所做的,不僅僅是在為抗戰爭取資源,更是在為華夏爭取一個更加有利的國際地位。”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