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0章 第三次鬆江會戰前夕的謀劃與決策_我都俯瞰戰場了,你說我不懂指揮_线上阅读小说网 
线上阅读小说网 > 同人動漫 > 我都俯瞰戰場了,你說我不懂指揮 > 第270章 第三次鬆江會戰前夕的謀劃與決策

第270章 第三次鬆江會戰前夕的謀劃與決策(1 / 1)

推荐阅读:

隨著戰爭局勢的不斷變化,在得到了歐美各國的軍備援助,彌補了物資和裝備上的短板後,國府決定主動發起“第三次鬆江會戰”,爭奪抗戰的主動權。

統帥部的指揮室內,此時正在召開這一場極為關鍵的軍事會議。

此次會議由顧同親自主持,與會者包括陳望、朱良、陳實、孫良、宋廉等一眾高級將領和參謀,以及軍工、情報、後勤等部門的代表。

在眾人對陳望的誇捧告一段落後,空氣又恢複了原本的緊張和沉悶。

這些中央軍的高級將領們,圍坐在一張大長桌的兩旁,指揮部的燈光映射出一圈耀眼的光暈,映照在桌麵上散開的戰局圖和參謀資料上。

今天的軍事會議至關重要,因為,這場會戰將決定未來幾個月乃至幾年的戰局走向。

隨著會議的正式開始,顧同首先簡短地做了一番引言,他的聲音平穩而低沉;

“今天,我們必須解決鬆江戰區的問題,明確如何突破日軍的防線,實施反攻!”

所有人都神色肅穆,專注地聆聽著,會議氣氛嚴肅而緊張。

隨著顧同的開場,會議正式進入了正題。

緊接著,作為戰區總司令的朱良當即起身,他手中的指揮棍指向地圖上的幾個重要區域,隨即開始分析日軍的布防情況:

“日軍在鬆江停戰後,雖然一度調走了兩個建製完整,戰鬥力強悍的師團,又調走了好幾個被打殘的師團,但他們還有兩個強大的師團,並沒有撤離戰區。”

朱良的聲音低沉,帶著一股難以忽視的凝重:

“他們依舊在北麵,特彆是在川沙口、獅子林,以及最重要的寶山城一帶,修建了許多極為堅固的防禦工事。

根據我們最近的偵察,寶山城已經被改造成了一座極其堅固的堡壘,防禦力量異常強大。

而川沙口和獅子林的防線雖然相對較弱,但敵人依舊布置了大量兵力,防線深得很!”

他語氣頓了頓,目光緩緩掃過在場的將領,繼續說道:

“日軍不僅在這些地方布下了重兵,防禦工事還相當精密,包括大量的沙袋、鐵絲網、壕溝等,防線深達數公裡。

而且,他們的兵力雖有調動,但在這些關鍵防區的駐兵並沒有減少,除非我們能在短時間內突破,否則難以推進。

此外,日軍還在崇明島設立了海軍臨時駐地,江灣以東、黃浦江以北的敵占區,同樣布滿了戰壕、鐵絲網以及沙袋,重兵把守,防線層層疊疊,十分嚴密!”

朱良的話音一落,更顯得會議室內一片寂靜,不少人臉色頓時有些難看了起來。

他們很清楚,在日軍構築了如此嚴密的防禦工事之下,想要突破是異常困難的。

“我們從空中偵察和前線特工得到的情報顯示,日軍在鬆江周邊戒備森嚴,防禦工事相當堅固。”

緊接著,陳實麵色凝重地接過話頭補充道:

“而且,根據我們的情報,日軍海軍航空兵的增援很快就會抵達,一旦他們的艦炮開始對我方進行轟擊,再加上空中的壓製,我們的進攻將受到嚴重阻礙。

若是沒有空軍支持和重炮對抗,我軍恐怕很難取得進展!”

陳實的補充無疑是給在場所有人潑了一盆冷水,日軍的海空優勢,的確使得國軍企圖發起的任何地麵進攻計劃都顯得異常艱難。

更讓人擔憂的是,日軍已經不再局限於固守,而是想要依靠強大的火力和空中打擊,隨時準備反撲。

正當氣氛越來越壓抑時,宋廉率先提出了自己的想法,他開口道:

“敵人已經占據了如此堅固的防線,我們若想要取得突破,恐怕還得依靠坦克裝甲部隊,才有可能打亂他們的陣腳。”

此話一出,會議室內又是一陣令人難受的沉默。

顧同聽著幾人話裡話外的意思,當即臉色一沉,語氣生硬道:

“諸位現在是什麼意思?是覺得現在打不贏,沒有進攻的勇氣了?”

朱良並不怕顧同的發難,他皺了皺眉頭,冷聲回應道:

“顧長官,我們都隻是在冷靜地分析當前的局勢。

情報顯示,鬼子很快就會增兵,咱們若是不能快速突破,這場仗就很難贏,這是不容否認的事實!“

宋廉抬眼直視著顧同,冷靜地說道:

“從目前的情況來看,敵人固守著幾個堅固的戰略要地,想要短時間內打破他們的防線,常規步兵進攻顯然不夠。

隻有坦克和裝甲車,才能成為打破僵局的關鍵,隻有用火力和機動性打擊敵人的薄弱環節,才能實現突破!”

幾人的劍拔弩張,讓會議的氣氛瞬間變得更加緊張起來。

大家都知道,宋廉的分析固然有條有理,但問題是,他們哪裡來的強大空中優勢和炮火支援?

這時,一直默默聽著的陳望,終於放下了手中的文件,不急不慢地開口道:

“我同意宋軍長的看法,當前日軍在鬆江的防禦工事確實強大。而且,他們隻需要守住幾個重要的據點,就能固守待援。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最新小说: 漫畫重啟後,論壇讀者為我哭崩了 年代:穿書八零,軍官老公動心了 在毀滅邊緣開花 夜色拂曉 零域建築師 雪葬紀元 星淵之下:地球的崛起 開局一木筏:大佬的求生日常 山醫逍遙行 漢末三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