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
但是這種精確度,讓不少頂尖的智者都很疑惑,為什麼不一直持續不斷的建造下去,徹底擴大鋼鐵的產量。
不僅長安當中的眾人有這種想法,就連許攸本人,對此也是頗為不解。
如果隻是單純與對方懶惰,不願意製作來進行判斷,許攸才不會相信這種理由。
能夠穩定有效製造八方以上的土法鋼爐,放在任何一方勢力當中,勢力之主做不到禮賢下士,那絕對是一個蠢貨。
同樣也因為擁有這種能力,本身所處的位置更能夠代表國家,沒道理會停止繼續建造才對?
於情於理,不管是對於個人還是對於國家而言,這都不正常。
然而對於這種情況,盧軍其實比其他人更了解其中原因。
土法煉鋼這種東西,會伴隨著體積越大,煉製出來的效果就越強,產出也就越來越高。
最開始同樣抱著這個想法的他,直接在青州地區建立了大量的土法煉鋼爐,然而最後的結果,卻是很多煉鋼爐徹底閒置了。
因為采礦的人員和運輸的能力,完全滿足不了煉鋼爐的生產和製造,強行配備與之相對的人力,不僅提高不了多少產出,反而會浪費大量的人力。
畢竟為了讓煉鋼人員儘快的熟悉和掌握,大多數的煉鋼人員,其實都屬於脫產人員。
如果在某個地區,類似於這種脫產人員的大規模增加,隻會給那個地區帶來龐大的後勤和糧食壓力。
這也是了解到這一種情況過後的盧軍,在經過仔細的計算和分類討論之後,確認了青州地區的最終上限,以及能夠製造的鋼鐵總量。
當然,也是因為在青州地區,得益於東萊地區的龐大消耗,漁業的快速發展,使得這一些地區,擁有大量的非勞動力人口。
一方麵消費了東萊地區的漁業資源,減少了糧食的壓力,另外一方麵,越來越多的非直接生產人員,在持續不斷加大著糧食的壓力。
第(1/3)頁
第(2/3)頁
可以說在這種針鋒相對的矛盾下,建造越來越多的煉鋼爐,不僅不會有任何改善,反而會進一步擴大彼此之間的矛盾。
所以根據現實當中所暴露出來的問題,然後在現實層麵進行修改,最終將青州地區的煉鋼爐數量,進行了一個統一的規劃和布置。
相比於青州煉鋼爐廠的有效平替,位於並州的鋼鐵廠,不管是人員數量還是鋼爐數量,都遠遠超越青州地區。
至於其中的原因,除了並州本身貧瘠缺少糧食以外,也包括了掠奪大量的遊牧民族勞動力,以這種高強度的勞動作為報酬,換取其他地方的糧食物資和資源,從而過上更加滿意的生活。
同樣也正是因為對於勞動力的壓榨,再加上並州鐵礦開采的難度較低,使得並州的煉礦場所,早就已經成為了國內第一,甚至是整個世界第一。
幾十萬的勞力在其中進行工作,接受著並州人員的監督,其所能夠煉製的鋼鐵和創造出來的收益,都刷新了漢帝國大臣的三觀。
畢竟在這個時代,鋼鐵的產量有多少?存量有多少?很多時候都能夠當做國家的應急資金使用,能夠讓國家去應對隨時有可能發生出的戰爭。
其實對於漢帝國來說,自身曆史悠久而弱小,隨時都會有一些人跑來打他,為了應對這種威脅,所以才會需要這麼多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