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辯聽完法正述說這大半年在冀州、幽州發生的故事,心中感慨萬千,知道法正在這段時間裡經曆了太多困難,付出了巨大的努力和犧牲。
劉辯親自為法正斟滿一杯酒,眼神中透露出對他的感激之情。他舉起酒杯,鄭重地說道:“為了朝廷,法孝直辛苦了。”說完,劉辯仰頭一飲而儘。
法正連忙起身,恭敬地向劉辯作揖,誠懇地回答道:“為報陛下賞識之恩,臣願赴湯蹈火,在所不惜。”隨後,他也將杯中酒一飲而儘。
兩人重新落座後,劉辯看著法正好奇地問道:“那你這次專程來並州是為了什麼?”他知道法正此次前來必定有重要計劃,因此迫不及待地想聽聽他的目的。
法正解釋道,公孫越死後,趙雲雖然火拚贏了張燕,雖然順利解決掉張燕的黑山軍。但是自身兵力也損失不少,未傷的兵卒隻剩大幾千名,為避免被袁紹的大軍包圍殲滅,隻能放棄常山郡,帶領軍隊及傷員回撤幽州。
公孫瓚吃了這虧,一心想要報複。但是袁紹通過這兩個月時間已經緩過來,也打聽清楚朝廷根本沒私下聯絡公孫瓚,沒有所謂同盟,所以袁紹已經抽調了部分青州兵馬回來。
現在開戰,公孫瓚一點優勢都沒有,所以一直猶豫不決。法正為了挑起兩邊大戰,便主動請命,願意為使者出使並州,獲取並州同盟支持,聯合攻打袁紹。法正出發前也特意在暗號點留了密信,本來這兩天就應該通過典青送到了。
劉辯思慮一番,嚴肅地說道“現在朝廷不宜直接出兵,這會引起南方的劉表、孫策過激反應,弄不好就是全國打亂。最好就是讓公孫瓚與袁紹兩人開戰,相互攻伐,打到他倆都消耗殆儘,我們在抓住時機一網打儘。”
法正憂慮地說道“但是如果沒有外援相助,公孫瓚恐怕開戰的決心不足,很有可能會繼續隱忍。”
劉辯微笑著解釋道:“朝廷隻是不出兵,沒說不出力。你回去告訴公孫瓚,朝廷由於需要預防南方的威脅,因此兵力有限,無法調派,但朝廷願意提供錢財和糧食作為支持。讓公孫瓚放心大膽地去打仗,如果糧草不夠,並州方麵會給予支援。如果兵力不足,並州也可以提供錢財,用這些錢去招募草原雇傭軍。”
法正轉念一想,認為這確實是個很好的辦法。畢竟,在劉辯的新政和新思想的推動下,朝廷進行了大規模的改革,現在錢糧充足,供應一個幽州綽綽有餘。隻要公孫瓚能夠得到足夠的錢糧支持,他就能安心開戰。法正保證道:“如果有足夠的錢糧支持,微臣一定能說服公孫瓚開戰。”
劉辯欣慰地點了點頭說道“放心,絕對管夠”。
事實上,在過去的很長一段時間裡,劉辯一直在深入思考一個問題:怎樣才能在實現局部戰場收割的同時,避免自身被過度卷入其中?經過深思熟慮,他發現最好的辦法就是借鑒未來世界的美麗國所采用的一貫戰略——代理戰爭。巧合的是,法正如今正身處公孫瓚陣營之中,這無疑為該戰略的實施提供了可能。
劉辯想到袁紹和公孫瓚之間即將爆發的戰爭,不禁想起了那場曆史上著名的界橋之戰。在這場戰役中,公孫瓚的精銳部隊白馬義從全軍覆沒。這一戰過後,戰略優勢徹底倒向了袁紹一方,數年之後,公孫瓚最終兵敗自刎。然而,曆史上對於這場戰爭的記載卻非常簡略,劉辯一直對其失敗原因感到疑惑。他想知道,在如此大規模的戰鬥中,公孫瓚為何沒有發現對方的大型弓弩?這些疑問一直縈繞在劉辯心頭,讓他對這段曆史充滿了好奇。
劉辯好奇地問道:“孝直,如果我方精銳步兵居多,而騎兵稀少,對方又多是騎兵精銳,那你覺得應該怎樣才能贏得這場戰鬥呢?”
法正眉頭緊皺,沉思片刻後回答道:“自古以來,步兵與騎兵作戰時處於劣勢,很少有機會戰勝對手。要想讓步兵取得勝利,必須依靠特殊的地理環境或采用特殊的戰術策略。如果直接正麵交鋒,恐怕隻有死路一條。”
“那如果是這樣的地理情況呢?”劉辯一邊在牢獄地上畫著地理草圖,一邊詳細解說著“你們兩軍被一條河隔開,河岸兩旁是平原,河中間一座木橋,你會怎麼處理迎戰?”劉辯把所知界橋之戰的情況描述出來,就是想看下法正會怎麼處理。
法正左手端著下巴,雙眼凝視著劉辯所繪製的地理草圖,仔細地推理演練戰局走向。半晌之後,法正的目光終於從地圖上移開,他的表情變得嚴肅且專注“陛下,這幅草圖裡地形平坦開闊,非常適合騎兵作戰。臣不建議作戰,應該繼續後撤需要戰機。若必須在這種情況下作戰,臣認為唯一的勝利機會可能就在這座橋上。如果能在橋上埋伏好重型弓弩手,趁騎兵突進聚攏時,突然發動攻擊,重箭齊發,或許能夠取得勝利。”
聽到這裡,劉辯心中不禁暗自歎息“看樣子英雄所見略同啊!”然而,他並未將內心的想法表露出來,而是繼續追問道“但是,要在這座橋上隱藏重弩,恐怕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吧?”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