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大家打開《講義》第十九頁,子二、破有體。
在大乘佛法的修學當中,有兩個重要的次第:第一個是安樂道,第二個是解脫道。我們剛開始修學佛法,就是依止我們這一念的信心,去攀緣外在的人事,生起善念,或者是布施,或者持戒,或者忍辱;依止這樣的善念,我們成就一種善業力;由這種善業力,會招感我們來生安樂的果報,讓我們身體健康,財富非常的具足,有種種美好的眷屬,讓我們生命得到一種快樂的感受。但這個快樂的感受,基本上是無常的,這個果報快樂結束以後,它就消失掉了。
我們剛開始修學,偏重在一種業力的修學,就是依止一種生滅心去攀緣人事,而創造一種善業。剛開始的心都是向外攀緣,這是正常的。慢慢地我們就開始提升,從安樂道而趨向於解脫道。解脫道的特色,他的心已經不再向外攀緣了,他回光返照我們這一念心——什麼是我們的本來麵目?我們依止我空法空的智慧,破除心中妄想的執取,而照到了自己清淨的本性。我們講是“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從清淨的本性當中破除自我意識的執取——用無我觀,照了清淨的本性,我們心中的煩惱就慢慢地淡薄了。所以它的重點,在一種正念的修學,達到臨終的正念。
因此我們可以把大乘佛法分成善業的修學跟正念的修學這兩種次第。我們可以從本經的緣起當中看得出來,阿難尊者剛開始他為什麼出家?他就是緣佛陀的三十二相,所以發起好心。這是一種善業的修學,所以佛陀並沒有否定。佛陀說:善哉!阿難。佛陀也是一種鼓勵的態度。隻不過阿難尊者他進一步要問成佛的、要趨向無上菩提的一種大乘止觀,也就是說阿難尊者他不想隻是安住在善業,他想要成就正念,所以佛陀就開顯了本經的首楞嚴王三昧:我們怎麼去觀照我們的清淨本性,我們要怎麼樣回到我們的清淨本性,就是我們怎麼樣把心帶回家。這就是我們本經的修學宗旨。
子二、破有體。分二:醜一、約內外出入破。醜二、約一多遍不遍破。
好,我們看《講義》的“子二、破有體”。
這個地方阿難尊者他的執著是說,“由心生故,種種法生;由法生故,種種心生。隨所合處,心則隨有”。說你那個心在哪裡呢?阿難尊者說,我的心跟外境接觸的時候,比如說我的心去攀緣這個花,當我的心跟花接觸的時候,“隨所合處,心則隨有”,心就出現了,就在那個境的地方出現了——心境相合的處所就是心的自體。佛陀說那你這個心是有自體,還是沒有自體?如果是沒有自體,那麼前麵破過了。沒有自體那當然就是合乎真理,本來就沒有自體。假設是有自體——佛教裡麵佛陀經常用這種反證的方式,先假設它有自體,然後再證明有自體是不能成立的,所以結論是沒有自體。有自體怎麼破呢?這個地方兩段,第一個,約內外出入破;第二個,約一多遍不遍破。
醜一、約內外出入破
我們先看第一段,用內外的出入來破。我們看經文:
若有體者,如汝以手自挃其體,汝所知心,為複內出?為從外入?若複內出,還見身中;若從外來,先合見麵。
假設你這一念心是有真實體性的,當然有真實體性它就必需有一個處所。我們就來找找它的處所在哪裡。比如說你現在用你的手去捏你的身體,比如說你用手去捏你的腳,這個時候,“汝所知心”,當你的手跟腳一接觸的時候,你會產生一個感覺跟想法。這種感覺、這種想法、這種心的明了功能是怎麼來的呢?是從身體之內而出,或是從身體之外而入呢?你剛剛講說“隨所合處,心則隨有”,你的心跟境接觸的時候心就出現了,那麼這樣的一個自體,是從身體裡麵跑出來的,還是從身體之外跑進來的呢?假設是從身體之內出來的,那麼就跟第一科一樣了,你就是心在內,前麵破過了。假設是從身體外麵而來的——哦,我這個感覺的感受是在身體之外,我一捏我的腳的時候,它從外麵跑進來,那麼你應該先看到你的臉才對。但事實上我們看不到我們的臉,所以從外麵來也不對。結論就是這個內心的自體是沒有處所的。其實到這個地方,已經把有體給破了。
下一段是阿難尊者另外一個執著。我們看:
【第九講圖一】
阿難言:見是其眼,心知非眼,為見非義。佛言:若眼能見,汝在室中,門能見否?則諸已死尚有眼存,應皆見物。若見物者,雲何名死?
佛陀把前麵這樣的一個——這一念心跟境接觸的時候“隨所合處,心則隨有”的自體破了以後,阿難尊者又產生另外一個執取,說是“見是其眼,心知非眼”,應該是講,我能夠見到我的臉,應該是眼睛能夠見才對,心隻是一種感覺、一種想法、一種明了的功能。見,能夠見的是眼睛才對啊。“為見非義”,那麼佛陀您說的“若從外來,先合見麵”,好像是用心來見;那麼這樣子以心來見,是不合乎所謂見的涵義。阿難尊者意思就是:以眼睛來見,才合乎見的涵義。佛陀說,若眼根真的是能夠見,那我們講一個譬喻:你在房子中間,這個門能夠見嗎?當然不能見。一定是門裡麵有一個人,依止這個門看出去,才能夠見到萬物。所以眼根隻是一個門,一個工具而已。或者說,已經死亡的人,他的眼根還在,他們能夠見到東西嗎?都見不到,因為他的心已經消失掉了。所以眼根隻是一個色法,它隻是物質四大所成的色法,真正能見的是那一念心。我們講六根門頭,見聞嗅嘗覺知這六種功能。其實因為我們有明了的心,才能夠產生見聞嗅嘗覺知的功德,是心能見。其實這一段是一個兼帶的破斥。這個地方是破內外出入——是從內而出,或者是從外而入,來破有體的執著。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