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五講】_淨界法師【首楞嚴王三昧】要義_思兔閱讀 

【第三十五講】(1 / 1)

請大家打開講義第七十七頁,壬四,明十八界性。

本經一開始,是阿難尊者啟請佛陀開示,身為一個菩薩應該怎麼來修學大乘的圓頓止觀,以及它的前方便。佛陀在回答的時候,先回答我們在修止觀之前應該怎麼做一些準備的工作。這個準備的工作,簡單地講,就是建立一種如來藏妙真如性圓三諦理,也就是建立一種大乘的正見。我們一路這樣子學習過來,我們有一個感覺,佛陀在培養一個菩薩觀察人世間時,他是希望我們分兩部分來觀察:一個是真實的,一個是虛妄的。一種是真實不變的功德,一種是生滅變化的因緣,這兩部分。

佛陀在發明真妄的時候,是先約著內心,再約著外境。從內心上來說,就是我們要先建立一個能觀的心。佛陀從七處破妄跟十番顯見讓我們知道:我們的內心,當你安住在攀緣心的時候,你已經安住在一種虛妄相,因為攀緣心基本上是隨外境而生滅的,境有則有,境無則無,那是一種一時的情緒。另外一個是常住真心,就是說從你內在的清淨本性所發起的一種廣大的願望——上求佛道、下化眾生的願望。這種菩提本願是不生不滅的,它不隨外境而有所變化的。所以,從內心的角度,佛陀要我們棄生滅、守真常,安住常住真心而破除虛妄的攀緣心。這是前麵一科所說的。

到了後來的時候,佛陀開始約著所觀境來發明真妄,所謂的會四科、融七大。這當中,佛陀在觀察所緣境的時候,他的重點在於即空、即假、即中。即空所發明的是一種諸法不變的道理;即假是發明每一個法有它當時的生滅的因緣;即中的意思就是告訴菩薩,真實跟虛妄都很重要。如果我們今天是修小乘法,大概偏重在真實的空性,對於生滅的因緣大概不會太重視;但是你如果修大乘法的話,真實很重要,虛妄的因緣也很重要。因為你沒有借假,你就不能成就菩薩的資糧力,你就不能成就萬德莊嚴,所以菩薩是不能忽略假觀的。因為你沒有暫時的因緣,就沒有永久的功德。但是你又不能在假相當中產生迷惑顛倒,所以你必須怎麼樣?以空觀為根本,以假觀為方便。所以他把空觀放前麵。

我希望大家好好體會,為什麼說即空即假即中?為什麼不說即假即空即中,一定要把空放前麵?因為你先得本,才成就枝末。我們再講一次,你修圓頓止觀,第一個,你的內心要安住常住真心;第二個,你的所觀境永遠都是保持即空即假即中的三諦理。以空性的不變的理為根本,以“因緣和合,虛妄有生;因緣彆離,虛妄名滅”這種因緣的變化來當作一種菩薩的善巧方便,到最後你要保持空有同時、空有不二的中道思想。這個就是佛陀在我們要修圓頓止觀之前、在修二十五圓通之前,必須建立的一種大乘的正見,你才有資格修圓頓止觀。

壬四、明十八界性分二:癸一、總征;癸二、彆釋

我們前麵講到了五陰、六入、十二處,四科講了三科。現在我們講第四科,講十八界。十八界,簡單地說就是六根、六塵、六識。

這個界的意思就是界限。它從總相來說是一種界限,因為這個根是屬於內在的,塵是屬於外在的,這個識是根塵相互作用,在中間產生一種了彆的作用。所以,根塵識各有它的活動的範圍,所以叫作界限。這是從總相來說。

從彆相來說,這個界又有種子的意思。因為從因相來說,這個根塵識各有它所生起的種子——同類的種子,根有根的種子,乃至於識有識的種子。這個是有它生起的種子。

第三個,從果相來說,當依止義,就是根塵識是相互依止的。所以古人說,根塵識即一而三,即三而一,要麼三個都有,要麼三個都沒有。如果少了一個,兩個就不能起作用了。你看根塵識,你有根沒有塵,那麼你也沒有識、也沒有根了。隻要少掉一個,這三個任何一個東西都不存在。所以叫作依止義,它三個是互相依止的。

前麵我們講十二處的時候,其實這個內處的根跟外處的塵已經說過了。內處的根跟外處的塵一接觸的時候,中間產生一種了彆的功能,叫作識。我們這一段所發明的,其實就是在發明眼耳鼻舌身意六識。但是這個識,我們前麵說過,它不能單獨地生起,它必須假借根塵的相互作用,所以也就必須把根塵連帶地給說出來,所以也發明了十八界。但是我們在發明經文的時候正式所破的,就是發明六識是沒有自體的,主要是根據識來發明。

這以下分兩段:第一段,總征;第二段,彆釋。

癸一、總征

我們看“總征”的地方。

複次阿難!雲何十八界,本如來藏妙真如性?

佛陀招呼了一聲阿難說,阿難!為什麼說這個十八界它的本質就是眾生本具、諸佛所證的如來藏妙真如性呢?這個地方,我們前麵說過了,其實本經所發明的就是發明六識,現在把根塵也連帶說出來,提出這個問。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最新小说: 退婚?好啊,我要把你家買下來 赴春潮 我青梅,我能不了解? 絕症你逼我獻血,我死你後悔什麼 靈異複蘇,無所謂,反正我有掛 從炮灰到妖妃,我手握劇本殺瘋了 黑月光泄露心聲後,所有人都慌了 係統之諸天締造 進寶京華錄 大商川行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