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大家打開講義230麵,庚四、究竟轉依號。
這地方講到究竟圓滿的妙覺他的轉依的功德,這轉依的功德其實是有兩層的差彆:
第一層、是從乾慧地到等覺菩薩的階位,這個菩薩稱性起修以後,明白如來藏妙性圓三諦理,依止不變隨緣,隨緣不變的真如理而生起的三漸次,三漸次其實就是戒定慧。這時候,到達了乾慧地,「六根不偶,欲習初乾」,調伏三界的煩惱,乃至到了等覺菩薩,他成就了金剛喻定,金剛心中得到金剛喻定,這個等覺菩薩止觀的力量特彆堅固,像金剛一樣,這時候他在金剛心中有生起一個乾慧地。也就是說,我們在斷無明煩惱的時候,是有重重單複十二種的差彆,才能夠窮儘妙覺。
為什麼叫重重單複,要兩重呢?第一重就是從乾慧地,經過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暖、頂、忍、世第一,到十地、等覺,乃至金剛心。他第一重是斷無明的正使,無明煩惱的現行。第二重他入了金剛心以後,到了等覺菩薩的後心,入了金剛喻定以後,他還要再從前麵再走一次,他要從金剛心中的乾慧地,金剛心的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暖、頂、忍、世第一,到金剛心中的十地、等覺,來斷無明的習氣種子。
他要經過兩重,這個諸位懂了哦!第一重斷無明的煩惱,第二重斷無明的習氣。就好像一個杯子,它裝了酒,你把這酒倒掉以後,它裡麵還有一些氣味,入了金剛心的時候,他要把前麵乾慧地的習氣再把它斷掉,所以我們習氣是最後斷的。
《唯識學》的觀念也是這個觀念,《唯識學》說:俱生的種子是不能斷的,我們地地都是斷它的現行,隻有到最後「金剛道後異熟空」,這時候的種子,在金剛心中突然間頓斷煩惱、所知障兩種的種子。就是這個意思,它二重,第一重斷煩惱的現行,第二重斷煩惱的種子。
到這個地方等於是把整個修行的階位講完了!
己三、合結諸位次由三行而成(分三:庚一、總以止觀結。庚二、正以三行結。庚三、複以邪正結)把前麵修行的位次作總結。分三段:一、總以止觀結。二、正以三行結。三、複以邪正結。
庚一、總以止觀結
是種種地,皆以金剛觀察如幻十種深喻,奢摩他中,用諸如來毗婆舍那,清淨修證,漸次深入。
用整個圓頓止觀來總結前麵的階位。
「是種種地」,這地方包括乾慧地到金剛後心。當然他所經過的過程不同,他所經曆的地地的過程不同,所破的障淺深不同,但是他的修學方法其實圓教是完全一樣。就好像蕅益大師常常講一個譬喻說:你去鑽一個很厚的牆壁,它的結構當然淺深不同,越外麵越薄,越裡麵牆壁的結構越堅固,但是它能鑽的鑽頭就是一個,就是一個鑽頭一路的鑽進去。
在整個修行位次當中,依止的智慧是什麼?金剛觀察。這個“金剛”就是依止不生滅心,所生起的空假中的三觀。這三種觀因為他依止不生滅心稱性而起,所以不可破壞,就像金剛一樣,這地方指的是能觀的智慧。他所麵臨的境緣是,如幻十種深喻;所觀的境,當然菩薩的所觀境有兩種,一種是眾生法界,一個是佛法界,要上求佛道下化眾生。這十種的譬喻。
我們根據古德的注解,把它念一遍:「一幻,二陽焰,三水中月,四空中華,五穀響(山穀裡麵的回響),六乾達婆城(海市蜃樓),七夢,八影,九像,十化」。總而言之,他把眾生法界跟佛法界都當作是夢幻泡影,如水中月,如空中華。依止奢摩他,一心三止:簡單講以一心真如為止,依止一念心性稱性而起,以心性為止,生起毗婆舍那,而生起空假中三觀,經過這樣清淨的修證。
什麼叫“修”呢?蕅益大師說:稱性起修名之為修,全修在性名之為證。如是漸次的深入,慢慢慢慢一層一層的假借外在的因緣,對治心中的障礙,開顯內心的功德。層層的、慢慢的就像洋蔥一樣,一層一層的往內深入,最後成就妙覺、成就佛道。這地方值得我們注意的,圓教的修學,稱性起修的思想就是「如幻三摩地」。你要知道什麼叫如幻三摩地,你就知道什麼叫稱性起修。我講一個真實的故事,你好好體會,你就知道什麼叫「稱性起修」。
這故事是發生在最近美國一個大學生的事情:在美國柏克萊大學,有一個體操的選手,這個選手他的名子叫丹米爾曼。這個丹他很小的時候,他就經常看人家在表演體操,他就很喜歡體操。他小學的時候就參加體操隊,他非常的有天份,而且他花了很長的時間,幾乎平常不是上課睡覺,就是整天在體操的教室裡麵練習體操。因為他生命當中隻有一個宗旨:就是得到奧運金牌。他也因為體操的關係,就進入了柏克萊大學,他整天就是跟體操隊的人在那個地方練習。經過一年的時間,在奧運之前都有一個會前賽,就是美國全大學杯的一個總比賽,誰得到冠軍就代表美國參加奧運。當然這會前賽是最重要的,還有一年的時間就要比賽,大家都加緊的練習,他是全校教練最看好的體操選手。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