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零四講】_淨界法師【首楞嚴王三昧】要義_思兔閱讀 

【第一零四講】(1 / 1)

這地方佛陀講到六道善惡的因果,佛陀是講出個兩觀念:一、從我們心性的本體上來說是清淨本然,周遍法界,說:「一切眾生,實本真淨。」我們在觀察我們心性的不變之體的時候,是無有少法可得,沒有所謂的內分外分這樣差彆的對立,沒有這種事情。但是當我們在觀察我們心性隨緣作用的時候,當然講作用,那就是念頭開始動的時候,一動就分成內分、外分這兩種差彆。“內分”這個動,是由情愛來帶動的,隨順於我們情愛的力量所帶動,就產生水分出來,使令我們的生命慢慢的往下墜;第二種動,是根據我們經過聖賢的教育產生的理想,產生了氣勢,使令我們超升。

佛陀在講六道之前,先把超升跟墜落的主要因素區分出來。我們講到理想(渴想)會產生氣勢,這以下引證。

舉例驗證

是故眾生,心持禁戒,舉身輕清;心持咒印,顧盼雄毅;心欲生天,夢想飛舉;心存佛國,聖境冥現;事善知識,自輕身命。

以下佛陀舉出我們一般修道人的六念法門來作證明:

念施、念戒:是故眾生,心持禁戒,舉身輕清。我們經常抱著一種持戒的理想,我一定要把戒持好,有這樣理想抱負的人,很自然就少欲知足,從少欲知足當中,就能夠產生內心的輕安而隨順於禪定。這地方的心持禁戒,要按古德的解釋,是包括了布施在裡麵,我們願意施舍,也會讓自己身心感到輕安,這就是念施跟念戒。他為什麼有輕安呢?他有一種氣勢讓他身體往上輕飄,一種持戒的氣勢,布施的氣勢產生。

念法:心持咒印,顧盼雄毅;這一個人他經常喜歡持『大悲咒、楞嚴咒心、或往生咒』。咒是如來的心印,所以他持咒以後,就感覺到他的心跟佛的心在一起,他產生一種強大的氣勢,就「顧盼雄毅」,充滿了雄心壯誌,縱然遇到天魔外道的乾擾也無所畏懼。因為他的心跟咒一接觸的時候,他就產生一種氣勢,這種氣勢使令他顧盼雄毅。

念天:心欲生天,夢想飛舉;這個人他的心中厭惡下界的粗苦障,欣求上界的淨妙理,他經常想到他自己要生天,有這樣的美好理想抱負,他就能夠在夢中,乃於在寂靜當中,想象到自己的身心世界是往上飛舉的。當然往上飛舉這是好事情,表示他這個人有清淨的勝氣,殊勝的氣勢在他內心當中生起,他還沒有生天哦,但是隻要他有這樣的理想,他的身心世界當下就變化了。這個地方還沒有講到他真正生天,這隻是引證。

念佛:心存佛國,聖境冥現;他經常憶佛念佛,憶念阿彌陀佛的功德,憶念淨土的殊勝,在夢中跟禪定中,他就能夠看到佛菩薩的莊嚴,淨土的莊嚴在心胸顯現出來。

念僧:事善知識,自輕身命。他為跟善知識求法,而願意侍奉善知識,他就能夠像善財童子一樣,「百城煙水,不辭辛勞」,為了求般若的法門,能夠放棄自己色身種種的受用。

我們在六念:念戒、念施、念法、念天、念佛、念僧的過程當中,我們就會產生一種殊勝的氣勢,會讓自己感到輕飄,這都是一個功德相。

結示立名

阿難!諸想雖彆,輕舉是同,飛動不沉,自然超越,此名外分。

想象的所緣境不同,有的想象持戒,有的想象法門,有的想象僧寶,想象的所緣境不同,但是依止想象所產生的輕舉是相同的。身心既然是屬於飛動的,自然就不下沉,臨終自然就超越而往生到善趣,這個就是「外分」。這地方蕅益大師的注解講出兩個總結,值得我們注意:

蕅益大師說:眾生全體在迷,所以以愛染為內分,以渴想為外分。我們眾生一念迷惑以後,當然活在自我,自我當中其實不管情愛,不管想象,其實這個地方我們從《唯識》來看,都是想心所在作祟。你研究《唯識學》你會發覺,在整個唯識所有心所當中,最有強大力量就是“想心所”,就是五遍行:觸、作意、受、想、思中的那個“想”。

我們為什麼產生貪愛?因為你對這東西產生美好的想象。所以它這個地方整個關鍵點就在“想”。所以我們可以這樣想:「一切業障海,皆由妄想生。」我們的墮落是一種錯誤想象的誤導,但是我們的超升,「諸佛正遍知海」,也是從眾生心想生。我們為什麼能夠念佛、念法、念僧,也是要靠經典的學習而想象。海公他在錄音帶他常說:一個人為什麼證得空性呢?他就是不斷的想,他想我的色是畢竟空,無我無我所,受想行識畢竟空,無我無我所。他說:你就這樣不斷的想想想,想久了,你就跟真理相應了。說:空性的真理是怎麼出現呢?你就是不斷的想,想出來的!說:他為什臨命終的時候,阿彌陀佛會現前呢?他平常就經常的憶佛、念佛。關鍵點在“想”,當然想有顛倒想,還有一個如理思惟的想,這地方不同。這是第一點值得我們注意的,同樣是想,一個是顛倒的,一個是智慧的。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最新小说: 神算嬌妻:攪動全城風雨 退婚?好啊,我要把你家買下來 赴春潮 我青梅,我能不了解? 絕症你逼我獻血,我死你後悔什麼 靈異複蘇,無所謂,反正我有掛 從炮灰到妖妃,我手握劇本殺瘋了 黑月光泄露心聲後,所有人都慌了 係統之諸天締造 進寶京華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