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治平二年,遼鹹雍元年十月十八日,大遼大皇帝陛下耶律洪基於南京道析津府召開朝會,接見大宋使團。
而這也是韓明與耶律洪基這對宿敵的第一次會麵,他們都對彼此的到來很是重視。
耶律洪基特意讓內侍省取來了自己登基時的禮服龍袍,期望通過濃重的威嚴壓服韓明。
而韓明的想法也和對方一樣,所謂人靠衣裝馬靠鞍,一個體麵的外表能夠更有利於宋遼兩國交流。
但是大宋的朝服基本是固定,到了他這種級彆,平日裡隻有紫色公服可穿。
不過為了顯示自己的優點,韓明將用於大祀等重大典禮時使用的禮服拿出來穿上。
所謂的禮服,正式的名稱叫做朝服(也稱‘具服’),和公服(常服)是兩套。
這套朝服由緋色羅袍裙、襯以白花羅中單,束以大帶,再以革帶係緋羅蔽膝,方心曲領,白綾襪黑皮履組成。
六品以上官員掛玉劍、玉佩。另在腰旁掛錦綬,用不同的花紋作官品的區彆。
著朝服時戴進賢冠、貂蟬冠(即籠巾,宋代籠巾已演變成方頂形,後垂披幅至肩,冠頂一側插有鵬羽)或獬豸冠。
並在冠後簪白筆,手執笏板。
北朝至唐的方心曲領是在中單上襯起一半圓形的硬襯,使領部凸起,宋代是以白羅做成上圓下方(即做成一個圓形領圈,下麵連屬一個方形)的飾件壓在領部。
總之為了這一場會麵,韓明與耶律洪基都絞儘腦汁,妄圖在第一手給到對方壓力,來一次下馬威。
十八日清晨,韓明起了個大早,在永曾等隨從人員的幫助下,換上了朝服。
看著銅鏡中氣宇軒昂、英武俊偉的青年人影,韓明嘴角不自覺的勾出一絲得意笑容。
他是真的感謝自家父親和母親的優秀基因,把自己生的如此儀表堂堂。
前世有句話怎麼說的來著:明明可以靠臉吃飯,卻偏偏靠才華!
現在的韓明有些臭屁的想著自己曾經少年時在東京府的風采,不由得感慨良多。
“侯爺這套朝服看的真精神!”永曾在一旁憨憨的笑道。
“是吧,本侯也這麼覺得,就是不知道這遼國上下會不會稍稍震驚一下呢?”
韓明左右觀看一番,確認沒有什麼問題,一拂袖,左手按在腰間佩劍,右手搭在腰間胯帶,昂首挺胸走出房間。
門外的眾人皆站立廊下,見到韓明如此形象,不由得眼神一亮,然後此起彼伏的稱讚起來。
“各位,今日乃是我等使團覲見大遼君臣的日子,本侯在這裡沒有什麼多講的,畢竟大家都早已習慣這個流程。”
“但本侯還是多嘴一句,希望各位能夠展現我大宋的大國風範與中原王朝的底蘊。”
“讓遼國的‘兄弟之邦’感受到我們的政治自信、軍事自信、文化自信與經濟自信!!!”
韓明簡單的的發言獲得使團眾人的集體讚同。
“走,入宮——!”
隨著韓明一聲令下,使團之人都魚貫而出,上了大遼專門安排的馬車,往析津府的皇城而去。
遼朝建國後先後形成五京製度:五京為上京臨潢府(內蒙古巴林左旗林東鎮)、中京大定府(內蒙古赤峰市寧城縣)、東京遼陽府(遼寧省遼陽市)、南京析津府(北京市)、西京大同府(山西省大同市)。
但隻有上京是首都,其他均是陪都性質居多。
至遼宋澶淵之盟後的極盛期,中京政治作用雖然加強,皇帝常駐於此,並建有驛館,接待宋、夏、新羅使臣,但卻仍沒有改變上京首都的地位。
遼由北方遊牧民族所建,其轉徙不定、車馬為家的遊牧生活決定了皇帝的巡狩製,其政治中心不在首都,而在捺缽(契丹語“行在所”、“行宮”、“遼帝的行營”)。
一切重大政治問題均在捺缽隨時決定,是處理政務的行政中心。
因氣候、自然條件的製約,四時各有捺缽之地。
五京是各地區的統治中心,各領有軍州府縣,故又稱五京道,道不設行政機構。
五京長官均稱留守,由契丹皇族(耶律氏)或後族(蕭氏)重臣擔任。
五京分設留守司和都總管府,統領所屬軍州事。
而經過遼國數代君主治理後,五京中皆設立有皇城內宮,以供給皇帝巡幸天下臨時居住所用。
自從第二次宋夏之戰後,耶律洪基就攜帶百官群臣、後宮嬪妃等將‘捺缽’遷移到析津府,並一直關注南方情況。
這一次大宋使團北上,也比往年輕鬆一些,沒必要往中京大定府跑,隻需出家門口,到燕雲之地的析津府就行。
這樣的好處雖然是免除了他們的勞苦旅途,但也讓他們看見若是兩國交戰,遼國鐵騎南下的速度。
整個使團的高層在得知他們的真實具體任務後,都紛紛抱著慷慨赴死的心思來與遼國君臣會麵。
以至於這個精氣神都給人感覺不一樣,似乎覺得臨死前要有風度,必須展現大宋子民的氣概。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