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秒記住無彈窗,更新快,免費閱讀!
天聰三年已經從汗王宮搬出來的秦墨,和老福晉還有塔爾瑪終於過上了夢想中的養老生活。如果不是阿巴亥托人來向秦墨求救,秦墨估計都忘了自己還有一個大汗母親的身份。
說到阿巴亥,她雖然通過自己的努力擺脫了殉葬的命運,但努爾哈赤在生前立下的遺囑,讓她在佛堂為他吃齋念佛十年,十年內不得踏出佛堂半步。
於是阿巴亥就被人給“關”了起來。
秦墨來到佛堂後,看到一臉愁容的阿巴亥,這精神狀態,說難聽點還真不如她這個比五十歲的老太太。她好歹是先汗的福晉,現在還是帶公在這裡出差,而且還有三個兒子在朝中得到重用,誰又會這麼沒眼力見來對付她呢
秦墨一看她就是想找個借口想把她找來。
既然這樣,那她也就不給阿巴亥惹麻煩。
遣散了她人,兩人關起門。
門關上的那一刻,阿巴亥立馬就跪在了秦墨麵前說“姐姐,您可要再幫我一次啊。我實在是受不了每天無休止的折磨了。”
秦墨挑眉,看著周圍,問“折磨,這話從何說起”
阿巴亥哭著說“他們把我關在這裡,時時刻刻都盯著我,我去哪都有人跟著,我感覺我還不如一個犯人。與其這樣,那我還不如當初隨大汗去了算了,也好過現在這麼煎熬。”
她哭訴著把這些年的委屈都說了出來。
秦墨知道內情,但她還是要阿巴亥親自告訴她才行。
秦墨見阿巴亥不願意站起來,便坐到凳子說對她說“若想讓人幫,就一五一十的把事情都說了吧。”
阿巴亥看秦墨願意伸出援手回答道“好,我說。我們大汗生前遇到一個法師,說是要我每年得用心頭血來給他做法事,十年後大汗就會死而複生。”
秦墨故意瞪大眼睛。
“什麼”
阿巴亥點頭“這是一種邪術,能讓人起死回生。”
秦墨再次震驚。
“真的能複活嗎”
阿巴亥搖頭說“我也不知道。”
秦墨說“沒有成功的例子”
阿巴亥說“有是有,不過都是遠古傳說,不確定是不是真的。”
秦墨說“那成功需要具備哪些條件有說嗎”
阿巴亥說“需要活著的那個人每年都挖出自己的心頭血出來,姐姐您要看看我的胸口嗎每一年都要劃開一次,每一年都要痛一遍,我之前還以為這很簡單,但現在覺得我真是異想天開,十年,我怎麼能堅持得下來,這不是要我的命嗎”
看來阿巴亥的心態已經瀕臨崩潰了。
難怪說這樣的事得要深愛的人。
她忽然想到了一個人。如果他沒說謊的話,那他是真的做到了。
秦墨沉思了一會兒就說“這件事事關重大,我也沒法違抗大汗生前的旨意,這樣吧,等他們回來,成不成我都給你答複。你也不要報太大的期望,還是要看開點,彆把身子弄垮了,你的好日子還在後頭呢。”
作者有話要說皇太極十年來為了複活殊韻,是因為愛還是因為他本身就是一個有責任感的人,覺得愧對她就不惜以這樣的方式讓她新生不得而知。
下一章皇太極帶著大金精兵在科爾沁和蒙古軍彙合,在此地補充糧草,休息整頓。因為他此次軍事行動賭得太大,隨行的代善和莽古爾泰提出了反對意見,覺得勞師遠行,想要皇太極改變主意,皇太極會如何應對呢
以下為天聰三年發動己巳之變的背景。
“己巳之變”後金軍第一次入塞契機的到來和皇太極打破僵局的決心最後下定是由集中因素合成的結果。
1627年4月,“江都和議”後。朝鮮被後金軍殺掠慘重,元氣大傷,迫於壓力與後金以兄弟相稱並開市中江。雖然朝鮮君臣仍心想明朝,但當皇太極回師南指、寧錦敗績之時,卻無力牽製。這以後,朝鮮已不能為後金之憂。對朝戰爭使後金大發戰爭之踩且獲開市之利。這對皇太極與明朝的對抗,既解除了左翼的擔憂並且在實力上有所加強。
早在努爾哈赤時,蒙古科爾沁部即與後金盟誓和好,皇太極即位,科爾沁部遣使來賀。對蒙古喀爾喀、察哈爾等部。後金則采取武力壓服的一貫政策。到1628年,蒙古喀爾喀巴林部被他部殘破,其首領率眾降附後金。而紮魯特部在皇太極繼位初的兵力打擊下,也於此時臣服。“己巳之變”前,內蒙古東部,大半附屬於後金,隻有林丹汗察哈爾部尚遠在西部而未降,但已暫不為後金患。蒙古東部的歸附,不僅增強了後金的實力,且使後金與明朝的戰線可以在更廣延的長城沿線展開,有使明朝防不勝防之勢。
就當時後金的內部來看,皇太極初即位,就已注意到“治內”政策的不智,因此一反前弊,不再哭殺漢人,並且宣諭慎治逃人之罪;對滿女真、漢人議罪、差徭公務,一體對待;滿、漢分屯彆居,不再混住等。結果使“漢官漢民皆大悅,逃者皆止,奸細絕跡。”清實錄所記固屬誇大其詞,但這些措施,對緩和民族矛盾,穩定後金社會,確實起到了顯著最用。經過兩年的努力,後金統治區的內亂確實有所緩和。
但後金社會並不就此便無可慮之處。在努爾哈赤死後,統治集團內一度爭鬥尖銳,八旗貝勒之間的矛盾進一步發展。皇太極與其三大貝勒實力不相上下,汗權難以集中。當時,皇太極彆無選擇,不解決來自明朝的威脅,不雪兩次失敗之恥,其威信便會受到巨大損失。他必須尋找機會,通過戰爭的勝利提高自己的威信,加強權利,並伺機消除其他貝勒的掣肘和鉗製。
同時,對外戰爭和搶掠仍是這時期後金政權和社會生存的重要方式之一。1627年以後,後金一直出於饑荒狀態,滿漢矛盾雖有所緩和,但社會不穩定因素亦在增長。“時,國中大饑,鬥穀值銀八兩,因而跟亦有食人之肉者。”當時雖與朝鮮開市於中江,遠不能解決問題;而與明朝早已絕市,欲向明朝索取,議和方式又難以實現;“去搶西邊”,通過山海關是不可能的;因而隻能另辟蹊徑。在這種情況下,“己巳之變”已成為後金尋求出路的必然決策。
當“己巳之變”發生後,明人多以為,後金入塞,皆因袁崇煥妄殺毛文龍,使東江鎮失去牽製之效的結果。這種看法雖有一定道理,但並不準確。1621年東江鎮建立以後,對牽製後金向遼西的進攻,的確起了不可忽視的作用。但從1626年,袁崇煥提出毛文龍部應“移鎮”,到1628年初裁定縮減毛文龍兵額,壓縮兵餉恭迎並改餉道由覺華島,東江鎮已基本發揮部了什麼作用了。就是說,袁崇煥對東江鎮作用的認識是相當差的。這是他之所以殺毛文龍的重要因素之一。這也可以從毛文龍死後,他仍沒重視東江鎮的建設,隻要維持其不發生叛亂即可的態度證明。如果說袁崇煥殺毛文龍是後金兵入塞的原因之一。倒不如說是因袁崇煥一貫輕視東江鎮的作用,未加妥善經營和部署所使然。
然而,皇太極率兵繞道入塞成功之所以肯呢個,並不全部取決於主觀動機。明朝盈廷上下的麻痹思想幫了他的大忙。明朝舉國專注遼西,而其他各邊仍是兵疲將弱,械缺餉欠。這種情況引起了留心邊事的袁崇煥的注意,他敏感地察覺到後金有乘他邊虛弱,借道蒙古,以求一逞之勢,並一再上疏反複說明這一危險。然明廷對此扔漠然置之,漫無布置。這自然給後金入塞留下可乘之隙,“己巳之變”的發生已不可避免。
論己巳之變與明朝興替謝景芳請牢記收藏,網址最新最快無防盜免費閱讀
手機用戶請瀏覽閱讀,更優質的閱讀體驗,書架與電腦版同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