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一個“發達且自由”的國家。
這是美國這個國家,在世界上大多人的印象。
烏蘭妮就出生在這樣的一個國家裡,可能是因為這個國家太自由了,甚至“父母”或許也算限製人自由的東西,所以烏蘭妮打記事起就沒有父母。
是的,烏蘭妮是個孤兒。
不過好在美國大部分的“人道主義設施”配備還算完全,烏蘭妮從小就被一所天主教堂收養,接受著《聖經》的熏陶。身為基督教的分支之一,烏蘭妮所屬的天主教堂每年都能受到很大的一筆撥款,所以在這個教堂所長大的孩子都能算得上衣食無憂。
至少,在一開始的時候是這樣。
烏蘭妮從小就是一個相對內向的孩子,在其他孩子跑跑跳跳的時候,烏蘭妮就喜歡窩在房間中,看書,看漫畫,甚至是看《聖經》也可以,總歸是不要讓她接觸到外麵的世界,她就會很開心。
可教堂的修女和神父都覺得,烏蘭妮如果長時間缺少社交,性格可能會出現問題,但是每次他們試著將烏蘭妮送往“外麵的世界”,都會遭到烏蘭妮的強烈抵觸,三番兩次之後,他們也意識到不能這樣,要不然烏蘭妮容易出現更大的問題。
在烏蘭妮八歲的那一年,她偶然間看到了神父用筆記本電腦在網站上麵發布關於“禮拜”的相關內容,還要舉行一場“布施”活動,烏蘭妮當然沒有被這類的內容吸引,而是被神父操作的筆記本電腦所吸引了。
在烏蘭妮強烈好奇心地驅使之下,她詢問了神父他手中是什麼東西,神父很了解烏蘭妮的性格,她是那種能不和人交流,就絕對不和人交流的性格,烏蘭妮主動和他說話,就一定證明了烏蘭妮對筆記本電腦產生了強烈的好奇心和興趣。如果性格內向的烏蘭妮能培養出來一個相對而言較為健康的興趣的話,那麼或許她就能試著接受外麵的世界。
有了這個想法,神父就開始為烏蘭妮耐心解答,什麼是計算機,計算機的基礎功能都有哪些,甚至還教烏蘭妮一些相對而言較為簡單的操作。
這就好像為烏蘭妮打開新世界的大門一樣,從那之後,烏蘭妮每天空閒的時間都會主動找神父教她使用電腦,而神父在確認了烏蘭妮對此事感興趣之後,也試著和烏蘭妮做出了一些“交易”,比如說強迫烏蘭妮每天從事一些社交活動和體育活動,然後換取每天一到兩個小時使用電腦的時間。
烏蘭妮雖然不情願,但是她實在是對電腦過於感興趣,所以也隻能硬著頭皮去做這些。
堅持了一個月的時間,烏蘭妮的性格有了一些明顯的轉變——她不再那麼害怕外麵的世界了,而且僅僅一個月的時間,年僅八歲的她就能熟練的使用電腦以及各種常見的辦公軟件。
烏蘭妮進步的神速也讓神父看在眼裡,身為烏蘭妮在計算機方麵的“老師”,烏蘭妮進步的有多神速他是最清楚不過的,前半個月他還想著能讓烏蘭妮熟練的掌握打字的功能就可以了,但是後半個月烏蘭妮甚至已經學會了基礎的PS功能,這種堪稱“恐怖”的進化速度讓神父意識到了一件事情——或許烏蘭妮在計算機方麵有著超乎常人的天賦也說不定。
有了這個想法之後,神父就將自己的筆記本電腦暫時借給了烏蘭妮,烏蘭妮可以合理的使用。
不過,烏蘭妮熬夜的壞習慣也就是從那個時候養成的——正常烏蘭妮想要使用電腦,就需要通過白天正常的社交活動來換取使用電腦的時間。但是一旦到了夜裡,神父和修女們全都休息了,那麼對於烏蘭妮來說就是絕對自由的時間了,烏蘭妮逐漸開始自己研究電腦,用來開發她不曾學會的功能。
很快,她學會了使用網絡,使用搜索引擎,甚至是玩一些簡單的紙牌遊戲。不過這也導致她在九歲那年就因為近視帶上了眼鏡,可這並沒有阻礙住烏蘭妮學習電腦的腳步,終於有一天,她詢問了神父一個問題:“電腦上的這些軟件,還有這些網頁,是怎麼製作出來的?”
編程。
當烏蘭妮聽到了這個詞彙的那一刻,她仿佛打開了新世界的大門一樣,她想要創作出屬於自己的軟件,從那一刻開始,她開始在網絡上搜索關於編程的課程,自學C語言等一係列的編程語言。
隨著她眼鏡度數的不斷增長,她編程的能力也在以一種誇張的速度提升。
烏蘭妮喜歡網絡,因為在網絡上可以接觸到教堂外麵的世界,並不是外麵的風景,而是真正意義上的“外麵”的世界。
美國,是一個“自由”的國家,烏蘭妮所追求的,就是所謂的“自由”。
十三歲那年,烏蘭妮通過在網絡上做一些簡單的兼職,購買了自己人生中第一台屬於自己的電腦,這也就意味著她可以更加肆無忌憚的去追求內心的自由。而神父對烏蘭妮的“強製社交”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她不再那麼內向,也不再那麼封閉,除了深夜暢遊在網絡上的時間裡,烏蘭妮還是願意和其他人進行一些接觸的。
那一天,烏蘭妮正因為連續熬夜而在白天進行補覺休息,卻突然被修女叫起來,又是洗臉又是換衣服。修女們說,今天會有一個官員來教堂,甚至還會帶著一位富商,如果今天運氣好的話,富商可能會收養一個孩子,並且還會出資資助教堂重建。
烏蘭妮很清楚,她所在的這個天主教堂雖然每年都會受到國家的幫助,但是也隻是足夠人員的開銷而已。教堂裡聖母瑪利亞的雕像已經破舊很多年了,神父一直想把她修繕一下,可神父攢了多年的工資,也不足以修繕好那座聖母瑪利亞像。如果說那位富商願意出資幫助教堂,那就再好不過了。
不過更重要的事情是,今天可能會有人被富商收養,修女和神父們都非常希望教堂裡的孩子們能被接去過好的生活。而能被富商選中的前提當然是有一個正常的外表了,很顯然,年僅十三歲就有著嚴重近視眼和黑眼圈的烏蘭妮並不具備這些條件。
但是神父卻認為,烏蘭妮應該是被富商收養的最佳人選——原因很簡單,烏蘭妮在計算機方麵有著非常卓越的天賦,但是現在教堂卻無法提供計算機課程,烏蘭妮現在所掌握的所有計算機知識全都是自己自學的。倘若能搭配良好的計算機課程,那麼烏蘭妮未來的前途覺得不可限量。可在美國這個“自由國度”中,想要掌握這種高級的知識儲備,錢一定是必不可少的因素之一。
所以在得知這個消息之後,神父就連忙讓修女將烏蘭妮叫起來,並且還讓會一些化妝技術的修女,為烏蘭妮緊急的遮蓋了一下她臉上濃重的黑眼圈。
在整理好了烏蘭妮之後,神父還特地叮囑她一會一定要表現的精神一些,隨後神父布置了任務,在前來參觀的人到來之後,所有人都統一服飾一起伴隨著禮拜堂的音樂唱歌。
烏蘭妮對於這種過於“形式”的事情提不起一點的興趣,她一心隻想趕快回到她自己的房間,好好睡上一覺,然後把自己昨天沒弄完的那個程序寫完。
隨著幾台車停在了教堂的院子中,一切都如神父期望的那樣進行著,烏蘭妮為了能幫助神父實現他修繕聖母瑪利亞像的願望也在賣力的給那些高官和富商們表演著,不過烏蘭妮很快注意到,來拜訪的眾多人當中,有一個身型略微肥胖且有些禿頂的男人帶著類似口罩一樣的東西,隻能看到他的那雙眼睛,卻無法看到他的麵容。
為首的高官為神父介紹了在場的其他人,卻唯獨沒有介紹那個帶著口罩的男人,而神父自然也沒有追問,畢竟這些都是他惹不起的大人物。
在做好了開場工作之後,神父就讓孩子們一字排開,然後依次介紹每一個孩子,在神父特意的安排之下,烏蘭妮被安排到了最後一個位置,這麼做的用意很簡單,如果說按照順序介紹東西,第一個和最後一個往往會給人很深刻的印象。不過如果將烏蘭妮安排在了第一個位置,那麼或許在這些富商們看了之後,就會想先看看後麵的,然後再做決定,從而受到影響。
但是放在最後一個卻能讓人印象深刻,“壓軸”也正是這個道理。雖說這麼說有些不好,但是如今的神父幾乎是鐵了心的想將烏蘭妮送出去,倒不是覺得烏蘭妮有什麼不好,是因為在神父看來,烏蘭妮值得更好的發展,而不是一直待在教堂中,直至成年。
神父介紹前麵一些孩子的時候速度都很快,且都很平均,每介紹一個孩子的時候,那些富商們都會認真端詳那些孩子,這也在所難免,畢竟富商們最要麵子,總不能收養一個醜孩子吧。而且這些孩子被富商們收養之後,當然也不會被富商們當成自己的孩子一樣看待,之所以這麼做,也隻是為了提高他們在外界的風評而已,不過就算是無法當成自己的子嗣,生活條件也絕對要比在教堂裡好得多,最主要的是能受到相對較好的教育。
當神父介紹到烏蘭妮的時候,時間比其他孩子拉長了近一倍,幾乎將他能想到的所有關於烏蘭妮的優點都說了出來,有些甚至是烏蘭妮自己都不認為自己具備這些條件,但是硬是被神父給編故事一樣編造了出來。
雖說現在的烏蘭妮可以和相熟的人交流,但是麵對這些陌生人她還是有些畏懼,在神父誇誇其談的時候,她注意到了那個帶著口罩胖男人的眼睛在緊盯著自己,這種凝視讓烏蘭妮非常不適,她處於自我保護本能一般的後撤半步,躲在了修女的身後,而這個小動作引起了在場所有富商和那個為首的高官的注意,神父發現其他人的目光都被吸引走了之後,也隨著眾人的視線看向了烏蘭妮。
本來隻有那個胖男人一個人盯著烏蘭妮,但是現在在場的幾乎所有人都在盯著烏蘭妮,這種注視讓烏蘭妮感到非常的不適,她幾乎是沒有半點猶豫,徑直逃離了禮拜堂。
此舉也引得神父一陣尷尬,不過他馬上打圓場說道:“啊,這個孩子唯一的缺點就是有一點點的......怕生。不過隻要跟她熟悉了,你就會發現她是一個非常好的孩子。”
這個小插曲沒有引起太大的水花,在那之後,高官帶著富商們一起參觀了教堂內的一些設施,期間有意無意的暗示富商們資助教堂,修繕和更新一些必要的設施,在當天晚些時候,有兩名富商有了收養教堂孩子的意願,其中就有那個蒙著麵的胖男人,他決定收養一個比烏蘭妮小一歲的女孩蘇蘇。
蘇蘇的性格和烏蘭妮幾乎是天差地彆,蘇蘇很外向,很陽光,而且是個美人胚子。當天晚上,已經確定了要被收養的蘇蘇很開心,她一直向其他孩子們炫耀,不過烏蘭妮並不在乎,她不想離開教堂,所謂的外麵的世界,她在網絡上就能看到,完全沒有必要走出去。
對於烏蘭妮來說,教堂就是她的避風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