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4章施計無止
“父親,洪範學府一位執教登門拜訪,想見您一麵。”
崔鐸放下手中筆管,接過長子崔漪遞來的拜帖,打眼看去,字跡平實,所寫都是再平常不過的乾謁詩,感覺像是衙署吏員為了應付官長,儘是敷衍之意,不見文采氣質。
“鄭德祿?”崔鐸一看名字便猜對方出身滎陽鄭氏,於是問道:“他可有說為何事前來?”
崔鐸年輕時也曾在洪範學府門下修文學武,這座當代儒門公認的聖地、中原武儒傳承之首,自本朝伊始,便同時屹立於朝堂與江湖。
五姓七望的世家子弟,多以拜入洪範學府為榮,從中走出的往往也是文武兼備之才。
“據他說是有一批新近編撰成冊的詩文,要請父親過目。”崔漪多說一句:“鄭執教驅車前來,似乎還帶了許多貴重禮物。”
崔鐸對此見怪不怪,更衣過後來到前廳。就見一名儒服男子,年約五六十,身形看似發福,但端坐在圈椅中,自有一股威儀氣度,不似那等文牘庸碌之輩,想來武藝不俗。
“閣下便是鄭執教?”崔鐸上前拱手行禮,他已多年沒有回洪範學府了,對眼前之人並不熟悉。
鄭德祿起身回禮:“初次登門,深感冒昧。崔侍郎為山東士林所仰,德祿本應及早拜謁。”
類似這樣的話,崔鐸致仕還鄉至今,早已聽得耳中生繭,他隻是微微頷首,示意對方落座。
“聽說崔侍郎喜好收藏各家史冊,我近來覓得一部《山河豪傑記》,其中講述前朝末年河北群豪爭雄逐鹿,一直寫到劉玄通兵敗被斬,內容詳實,還解開了過往幾樁未解疑案,讓我大開眼界。”
鄭德祿從一旁捧來木匣,內中放置了幾卷書:“可惜作者身份不詳,我也無從考證,於是想托付給崔侍郎校勘。如此既不負前人,也能讓後人瞻仰文采風骨。”
崔鐸原本還不太在意,但聽到鄭德祿要送史書,立刻來了興致。
私人修史曆來深受朝廷忌諱,可自從崔鐸致仕還鄉,便知自己此生立德、立功難有所成,隻好埋首文章翰墨,通過編修史書成就立言盛事。
而且在他看來,私人修史能夠做到秉筆直書,從而匡正君王之失,並非一味歌功頌德。
為此,崔鐸收藏了許多稗官野史,除了用於比對史料,也是希望摸索出上乘文筆,讓後世儒生代代傳唱,如奉經典。
從鄭德祿手中接過書卷,崔鐸簡略掃了幾眼,發現其中甚至提到前朝末年河北幾支勢力具體的人馬數量,以及具體進軍路線,仿佛編撰之人當年就親眼見證戰事發展的全部過程。
崔鐸立刻明白這部《山河豪傑記》何等珍貴,蓋因前朝末帝好大喜功、奢靡耗費,幾番動兵對外征討,動輒聲稱百萬之數,以至於前朝末年烽火逐鹿,各路勢力都喜歡誇大自己的兵馬數目。
就算崔鐸不通兵事,也覺得這些說法不切實際。他既然想通過編修史書闡述興亡之理,戰事具體情況就必須要有明確實錄。
“好,好好好!”崔鐸看得入迷,一時間手不釋卷,要不是出於禮數,估計當場就把這部《豪傑記》搬入書房。
“鄭執教果真是有心了。”崔鐸喜笑顏開:“我看這部《山河豪傑記》紙張陳舊,不似近年新編,你能尋覓得到想必不易。”
“不瞞您說,我獲得這部《豪傑記》,純熟意外。”鄭德祿嗬嗬笑道:“這史書的原主貪杯好賭,敗儘了家產,所有藏書古董不分良莠統統發賣於人,估計也不清楚自己家中有這部書。”
“如此佳本,當真可惜。”崔鐸出言附和。
鄭德祿繼續說:“除此以外,還有幾本新近搜羅整理的詩文集,其中多是兩都才俊之作,也請崔侍郎過目。”
崔鐸點頭,讓長子崔漪一並收下,還沒等他開口,鄭德祿示意屋外幾口大箱子:“近來我從江南購得一批做工考究的文房四寶,也留給崔侍郎賞玩。”
崔鐸不由得發笑,像他這樣的詩書世家,哪裡會缺筆墨紙硯?何況他為官多年,自然清楚饋贈伎倆,那幾口大箱子裡,隻怕還裝著豐厚財帛。
“鄭執教,筆墨紙硯乃是我輩儒者用來立功名、興教化、辨利害,豈可當做玩物?”崔鐸微微嚴肅,他忽然發現,眼前這位鄭德祿過於市儈了,不像是洪範學府的執教。
“是我失禮了。”鄭德祿滿臉歉疚,連連拱手。
崔鐸大概明白了,為何鄭德祿的字跡會是那般“敷衍”。見字如人,這家夥心中必定滿是利益算計,對聖賢學問根本不在意。
“鄭執教直言來意便是,老夫洗耳恭聽。”崔鐸不想跟這種人拐彎抹角,當真無趣。
鄭德祿苦笑點頭,說道:“崔侍郎是否知曉朝廷即將在諸道推行新政?”
“早有耳聞。”
“可如今河北山東的情況,崔侍郎應該也看在眼裡。”鄭德祿語氣沉重:“今歲又逢災年,各地官長為求落實新政,確保捐輸充足,必定大力搜刮,各地百姓隻怕經受不起這等盤剝啊。”
崔鐸何嘗不懂這個道理,但他也的確覺得大夏積弊深重,已經到了不得不改的地步。這個鄭德祿前來送禮,必定是得了某些人的指派。
“老夫如今隻是一介鄉野匹夫,不值一提。”崔鐸言道:“新政推行這種大事,又豈是老夫能夠置喙的?”
鄭德祿有些著急:“崔侍郎這話不免妄自菲薄了,山東士子若要做學問、讀詩書,首要推崇的便是崔侍郎整理的集注。眼下您要是肯上奏朝廷,痛陳利害,暫緩新政推行,既是眾望所歸,也能讓百姓休養生息。”
崔鐸沒有立刻答應,可鄭德祿的話說到他心坎裡了。他本人並不十分渴望官複原職,但為民請命的壯舉,必定能爭取到極大名望。
如此一來,便稱得上是“拯厄除難、功濟於時”,大大合乎崔鐸對自身期許,而不是終老故紙堆中,徹底埋沒無名。
“隻憑老夫一人,成不了事。”崔鐸雖然動念,卻不盲目。
這時鄭德祿才恰到好處地遞出一封書信:“崔侍郎儘管放心,此事洪範學府與您並肩一同。”
“哦?”崔鐸眉頭一挑,接過書信仔細閱讀,同時也明白洪範學府為何會找上自己了。
儘管洪範學府被視為儒門聖地、武儒首宗,可是自從近百年前東海聖人聞夫子泛舟出海,學府立時群龍無首。
洪範學府畢竟不是尋常武林門派,不可能光靠比武較量就能角逐出為人信服的領袖,因此漸漸陷入幾大世家彼此攻訐、明爭暗鬥的局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