鎮妖博物館!
“檮杌……”
董越峰扶了扶自己的眼鏡,在古代的時候,檮杌這兩個字其實也能夠代表著被砍伐之後的年輪,所以古代楚國以這樣兩個字代表著史書,而古楚國風格激烈狂放,和中原不同,曾經被中原排斥為蠻。
故而也自放聲狂笑,自詡自傲為檮杌之凶。
楚地本激昂。
隻是這卷宗組合起來的時候,有絲絲縷縷奇異之氣浮現。
仿佛要化作形體,仿佛要從五官七竅中侵染老人的魂魄。
這個時候,客廳立麵,白澤鼾聲如雷。
硬生生把這氣機給震成粉碎。
白澤——通萬物之情,知鬼神之事。
還有另外一種天然的能力,能辟除人間一切邪氣。
虎首龍身獨角,毛發白而長。
《舊唐書·五行誌》所言白澤枕以辟魅。
白澤枕可是自古以來辟邪專用的上等貨,相當走俏。
雖然說大部分情況下。
是和白澤的表親,獅首獨角身有翅的辟邪弄混了。
薅不到白澤毛也隻好去薅辟邪。
當然白澤也有這樣的天賦神通,隻是平日裡跟著軒轅混在一起,這樣的天賦能力完全沒有用武之地,早就被軒轅給養廢了,隻是在沉睡的時候,才會自然而然地散發出來。
辟邪,那也得有哪個邪能穿越風後,玄女,力牧,常先的守護,還膽子大得離譜,狂得要命到敢於上軒轅的身啊,哪個邪祟這麼做,衛淵都得要給它點讚,蚩尤都得給它上香。
隻是白澤鼾聲如雷,卻恰到好處將檮杌卷軸之上的邪祟氣機攪碎。
然後無意識直接吞吃掉。
老人隻覺得鼾聲越來越大,無可奈何,隻好先把門關上,看到白澤四仰八叉躺在沙發上,又給把被子披上,打開空調,然後才回去,心裡無奈,而後繼續整合卷軸。
這是春秋戰國古楚國曆史。
隻是楚國之人狂妄而浪漫,寫的曆史也相當隨意,想到哪裡寫到哪裡,不是如同夫子那樣的編年體,或者說在春秋戰國時代第一個開辟用編年體的方式記錄曆史的夫子本身才屬於異類。
他整理到一卷的時候,突然微有驚訝,自語道“這是……”
“夫子行走楚國,見一少年衣衫襤褸,收其為弟子。”
“夫子親而愛之,於子路相交莫逆,不喜端木賜……”
“見楚狂人,狂人歌之而行……”
董越峰詫異“夫子的弟子?禦者……奇怪,其他曆史上沒有寫這個人。”他聲音頓了頓才恍然,史書上最早幾乎就是春秋和左傳春秋,夫子也不可能會寫自己的弟子入春秋。
那麼,也就是說,這弟子不入論語,不侍奉諸侯。
甚至於可能不擅長禮,書,易,詩之類的事情。
所以因此沒有能在曆史上流傳下來?
也隻有這樣才能夠解釋,為什麼檮杌所記載,作為夫子禦者,親且愛之的弟子會消失於曆史,畢竟會被認為夫子所喜歡的弟子,一個是子路,一個是子淵,也就是顏淵了。
這是從哪個犄角卡拉冒出來的家夥?
這一篇還是楚狂人記錄下來的東西?
不對啊,那家夥不是嘲諷夫子了麼?
怎麼後來反倒學著夫子去記錄曆史了?
老人好奇地翻找其他的史料。
最後連《禮記》都給翻出來了,這裡禮記,其實是春秋時期,夫子門下弟子寫的論文核定版本,禮是周禮,而記是闡述性的論文,所以禮記這兩個字解釋下,應該是,圍繞禮記闡述性論文合訂版本。
其中河間獻王所搜集的,全部夫子弟子流傳下來的記。
一共二百四十篇。
但是裡麵實在是有一些家夥寫得不堪入目,質量低得離譜。
如果說滿分一百分,那大概是哪個倒黴催最後一名的論文給留下來了,當做教導後人的典型範例,比如說,你小子,寫得什麼東西,看看,看看,連你某某師叔都不如!
或者說,你已經不錯啦,比你那師叔強得多了喲,老師很欣慰。
想當年那小子才是……
這種學派氛圍裡麵,總是需要這麼一個角色來鼓勵大家的。
環顧周圍,如果沒有找到的話,可以掏出鏡子看一看。
於是精簡之後,變成大戴禮記八十五篇,小戴禮記四十九篇,各有申述,有編者的引申和修改部分,屬於是孔門論文精選版本,由當時儒家大學者九江太守叔侄完成。
至於最後?
當然是最少的版本留下來了!
充分說明,不想背書,不想背論文,是從古至今所有讀書人的共性。
考試資料,考試重點,越少越好!
二百四十篇考試範圍和四十九篇裡麵,三歲孩子都知道選哪個了。
導致最後二百四十篇哪個,包括被勉強客氣地評價為,‘優劣不一’裡麵的,某人,某某人,某某神將的課後作業被當做了廁紙留在了曆史的垃圾堆裡麵,八十五篇版本的在大唐年間就丟失到了三十九篇,充當讓某劍聖識字的偉大任務。
四十九篇的留在現在。
而到時候大家想要拋棄四十九篇重選更少的,已經來不及了。
董越峰秉持著曆史學家在遊戲裡被稱作團滅發動機,追根問底的特性,翻出各種的史料,甚至於連當年戴聖,就是現版本禮記的作者,他不是被尊稱為聖,而名字就這麼叫的。
大概是他父親覺得自己兒子永遠成不了聖人。
所以直接給他兒子取名做聖。
這樣對方叫他兒子就是像稱呼孔聖一樣的尊稱。
對他的稱呼也變成了‘戴聖的父親’。
瞧瞧,多有麵子,白嫖了一個‘聖’字。
這是來自於父親的大勝利。
而董越峰翻閱著戴聖的寫作筆記,看到其中有一條——大概意思是。
五鳳元年,自典籍處尋得一‘記’,不知其作者名姓,所說頗有奇異之處,為夫子所批甲上,列於最高,卻和其餘諸賢人文風不一,尋遍七十二賢子,無一符合,擔憂若放在三千弟子之列,為人所輕。
故而牽強附會,偽稱為夫子所言。
後世之人,萬不可忽略。
他訝異,翻開了這一篇,被戴聖不惜牽強附會到夫子身上,也要留下的文字——《禮記……》
…………………
春秋之年。
“多謝老師解惑,弟子先退下了。”
在曾經夫子教授弟子的地方,一位少年儒生聽完了老師的解答,沉默之後,點頭起身,恭敬一禮,而後要退去,在這個時候,他的老師突然將他喚住,想了想,轉身從櫃子裡取出一堆小心保護的竹簡。
遞給那少年。
“你如果還有困惑的話,可以看看這些。”
“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