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逸煎著鍋中的雞肉,抬頭掃了眼彈幕。
看到觀眾的疑惑,李逸笑著解釋:“這是滑炒,不是水炒飯,用的不是萊頓弗羅斯特效應。
它是利用油水分離的密度差原理,以及一定的美拉德反應褐變效果,來達到不粘的效果的。”
聽到李逸的話,直播間頓時飄出了一連串“?”。
一旁的劉藝菲也忍不住疑惑問:“美拉德反應不是增加食物風味的麼?”
“沒錯,但它的褐變現象也會讓蛋白質變性,脫水焦化,和鍋底分離。”
李逸晃動著炒鍋,一邊解釋:“一般粘鍋的都是澱粉類食材和蛋白質食材,它們在直接接觸到鍋底的時候,會生成不溶於水的複合物,相互粘連起來。
不管是金屬鍋也好,還是傳統的砂鍋、陶鍋、瓦鍋也好,都是有細微小孔的。
食材裡的澱粉和蛋白質進入到小孔裡以後,很容易變性固化,導致粘連。
萊頓弗羅斯特效應是通過高溫加熱食材,讓食材中的水分快速蒸發,形成氣墊作用。
但它有個問題,就是溫度太高,隻能處理小型食材,沒辦法處理比較大的食材。
它會讓食材迅速脫水焦化,如果食材太大,就會導致夾生。
而且不是每道菜都能利用這種效應來做的。
比如在處理比較大的食材時,比如肉塊,整魚,就沒辦法把溫度升得太高,否則就會很容易糊鍋。”
說著,李逸一邊晃動鍋中雞塊,一邊用炒勺扒起鍋底的雞塊,衝鏡頭解釋:“萊頓弗羅斯特效應的原理,本質上就是讓食材和鍋底不直接接觸,用氣墊效應隔絕食材。
那麼在這個效應沒有被應用之前,是怎麼解決粘鍋問題的呢?
也是一樣,就是想辦法隔絕食材和鍋底。
至於隔絕的原材料,世界各地都一樣,那就是油脂。”
說話間,鍋中雞塊已經開始脫落了,李逸見狀,就用炒勺翻炒了起來,一邊繼續說道:“鍋具的前身就是石板,石板放在火上就可以煎烤生肉。
通過煎烤,古人就能發現,在油脂豐富的地方,肉塊就不會和石板粘連,油脂少的地方,就會粘連。
根據這個原理,中餐廚師發明出了炒菜的技法。
在炒法的基礎上,又發展出了爆炒和滑炒。
這兩種炒法都不會粘鍋,但它們利用的是兩種截然不同的效應。
爆炒利用的就是萊頓弗羅斯特效應了。
它是用高溫快速蒸發食材表麵的水分,產生大量的氣泡,既隔絕了金屬鍋底,也能隔絕油脂。
滑炒是用大量的油脂包裹食材,讓食材不會直接和鍋底接觸,避免粘鍋,它利用的是油水分離的原理。”
說著,李逸就舀起了一塊表麵已經被炒得微微發焦的雞肉,讓攝影師給了個特寫,解釋:“滑炒並不能完全讓食材和鍋底隔離開,因為重力因素,還是有一些食材的支撐點會突破油膜,接觸到鍋底。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