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即便有著混合氣體加持,在潛入到五十米深的海底後,也會感覺到不小的壓力。
水下每下降10米,就會增加1個大氣壓。
到了五十米深的水下,受到的壓力就已經有5個大氣壓了。
普通人到了這個深度,在呼吸的時候,就已經有吃力感了。
更深的水域,都是專業級彆的潛水員高手較量的空間。
控製著身體停留在這個深度後,李逸就緩緩將攝像機抬了起來。
開始拍攝前,他先用手捏著鼻子裡的鼻塞,用力擤了下。
這是為了對抗耳道內的氣壓差,防止耳膜疼痛。
人體耳道內,中耳的區域是被耳膜隔開的,形成了一個空腔。
隨著潛水深度的增加,氣壓增加,中耳內的空氣就會被壓縮,外部水的壓力就會將耳膜向內推,讓耳朵受到擠壓,產生疼痛感。
這和坐飛機時耳朵疼是一個原理。
用擤鼻子的方式可以平衡內外耳的壓力,尤其是水肺潛水,是最有效的方式了。
飛機上也同樣可以用這個方法來解決耳痛。
剛剛在一路下潛的時候,李逸就在不停的做這個動作。
所以到現在,他都還沒有感覺到耳朵疼痛。
最後做了一次這個動作後,李逸就架起了攝像機,對準了上方在燈光下遊弋的魚群,開始了拍攝。
聚集在一起的魚群像是一頭頭不斷變換形狀的怪獸,追隨著燈光的軌跡,不停的聚攏,分散。
在燈光的外沿,一艘小船掛著拖網,繞著魚群的邊沿,用拖網把魚群包圍了起來。
船槳發動機蕩開的水波漾起大片水花,魚群驚慌閃避,卻依舊貪戀著燈光,不舍離去。
隨著漁船發動機的轟鳴,絞盤轉動,收縮拖網,湧動的魚群在拖網的逼迫下,逐漸聚攏在了一起。
這一切都被李逸收入了鏡頭中。
他圍繞著魚群和拖網遊動著,從各個角度拍攝著捕撈的場景。
拍完遠景後,他開始上浮,向著漁網靠近,將鏡頭對準了漁網內左衝右突的魚群。
在攝影機水下燈光的照射下,魚群中每一條魚的鱗片都反射著耀眼的光芒。
它們和菜市場中那些躺在冰麵上黯然失色的死魚完全不是同一種生物,遊弋中的它們渾身都散發著鮮活的氣息,和旺盛的生命力。
但可惜它們無法理解漁網是什麼,又無法逃離光明的誘惑,隻能徒勞的逃竄著,最終被拖網包裹了起來,向著海麵拖拽而去。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