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禰衡見陳宮誠懇道歉,這才返回坐下:“陳議曹,恕我直言,倘若兗州人縱容劉岱擅自攻伐,今後這兗州,恐怕就得戰禍不斷了。”
陳宮眉頭一跳:“禰從事,緣何這般說?”
禰衡也不給陳宮賣關子,坦然直言道:“陳議曹可知劉岱為何要在這個時候攻殺濟北相崔言和泰山郡應劭?”
陳宮蹙眉道:“兗州諸郡國的太守和國相,素來不服劉兗州,劉兗州有攻殺之心並不奇怪。”
禰衡大笑:“陳議曹何故欺我?難道真不知劉岱選擇在這個時候攻伐崔言和應劭,是受了袁紹的指使嗎?”
“袁紹暗設連環計,先以劉岱攻殺崔言和應劭製造兗州戰亂,借以隱藏豫州刺史周喁的行蹤。”
“而周喁的目標是豫州!周喁搶奪豫州,袁術擔心豫州有失,就不得不將洛陽的孫堅調回豫州跟周喁爭鋒。”
“但如此一來,袁術和孫堅的討董計劃就徹底宣告失敗!”
“憤怒的袁術和孫堅,一定會舉兵北上,向袁紹問罪,而兗州首當其衝,袁術不會饒過跟袁紹聯姻的劉岱的。”
“到時候兗州將會成為袁紹和袁術爭奪之地,戰禍將波及整個兗州。”
“戰禍彌漫,士民百姓的莊稼都會遭到破壞,兗州將會饑民遍地,如去年的青州一樣,幾十萬黃巾揭竿而起。”
“陳議曹可曾想過兗州會有這般淒慘的未來?”
青州群策群力推演出來的袁紹陰謀,禰衡亦是謹記在心。
此刻用來遊說陳宮,足以令陳宮震撼。
“本以為平原禰正平隻擅長毒舌厲嘴、巧言辯才,沒想到對天下大勢竟然有這般深刻的見解。”陳宮暗暗吃了一驚,不由對禰衡肅然起敬。
劉岱攻伐崔言和應劭,陳宮同樣在密切關注。
但陳宮關注的核心在於劉岱此舉是否會影響兗州的春耕。
崔言和應劭死不死,陳宮是不在意的。
畢竟陳宮目前也是東郡的議曹,名義上也是劉岱的麾下。
而兗州將成為袁紹袁術爭鬥的緩衝區,陳宮卻是沒能料到。
陳宮蹙眉靜思。
“禰正平的猜想、亦或者說是青州文武的判斷,並非沒有可能。”
“袁紹向來自矜身份,又豈會輕易跟劉兗州聯姻,還故意遣送妻女為質?”
“表麵上是讓劉兗州攻殺崔言和應劭,實際上是阻撓袁術和孫堅的討董計劃,引起豫州的內亂。”
“青徐豫三州本有結盟,周喁搶奪豫州,青州的劉備肯定不能坐視不理,所以這冀州也就顧不上了。”
“袁紹,要準備奪冀州了!”
“袁術見討董失敗,袁紹還得了冀州,這心中自然不會舒坦,那這兗州就真成了袁紹和袁術用兵的地方了。”
陳宮雖然臨場反應慢了些,但智計並不差。
隻要給陳宮足夠的時間去推敲,就能將袁紹故意布下的迷霧給驅散。
但在肯定了袁紹的陰謀後,陳宮心底不由滋生了憤怒。
身為兗州人,陳宮自然是希望兗州安然無恙的。
但現在,袁紹卻要讓兗州陷入戰禍之中,這讓陳宮如何能忍?
人在家中坐,禍從天上來,這誰也忍不了啊。
袁家兄弟要爭個高低,非得來兗州嗎?
想到這,陳宮也不再藏拙了:“九江太守文禮公乃天下名仕,近日辭官返回了陳留。”
“我會前往陳留延請文禮公,有文禮公出麵,劉兗州即便心中不願,也得給文禮公幾分薄麵。”
禰衡斂容道:“文禮公也返回陳留了?昔日陳留文禮公、平原子林公、魯國文舉公,皆以辭賦文章齊顯名。”
“不知在下是否有幸,能跟陳議曹一同前往陳留?”
陳宮本想拒絕,但想到眼前這人雖然言語中有傲氣,但也是以辭賦文章顯名,便同意道:“既如此,禰從事便在府中小憩一晚,明日再同往陳留。”
九江太守邊讓,善辭賦,善辯論,年輕的時候就已經聲名在外,跟平原陶丘洪、魯國孔融齊名。
第(1/3)頁
第(2/3)頁
中平元年,大將軍何進征辟邊讓入洛陽,設禮接待邊讓,即便賓客滿堂,但無人不被邊讓的占射、辭對風采折服。
當時還是司徒府掾吏的孔融和王朗都一起向邊讓遞交名帖,引為好友。
議郎蔡邕更是親自向邊讓寫信,盛讚邊讓的能力,邊讓因此也被大將軍何進多次提拔。
中平六年,邊讓被任命為九江郡太守,但邊讓自認為才不配位,待了一年多後,選擇了辭官返回陳留郡。
但辭官並未讓邊讓的名聲受到影響,邊讓的“自謙”反而讓士人更是欽佩,認為邊讓沒有自恃才名辭去不匹配的官職,德行是士人表率。
畢竟,不是誰都能自省能力不足而放棄一個太守職位的!
得知是東郡名仕陳宮到訪,邊讓也是頗為高興。
邊讓有才名,也有傲氣,瞧得起的都是有真才實學的。
對於瞧不起的,同樣也會出言譏諷。
從某些特征上,邊讓跟禰衡一樣,都是個會直言懟人的。
因此,在禰衡自報身份時,邊讓眼中閃過一絲精光:“平原禰正平,在下早有耳聞!最近流傳兗州的《農耕賦》,便是出自你手吧?”
“賦文犀利,針砭時事,字字不提劉岱,卻字字都在諷刺劉岱,行文辭藻,皆是當世少有的佳作啊。”
禰衡一路而來,有感而發,於是在東平國洋洋灑灑的寫下了《農耕賦》,將劉岱擅自攻伐影響士民百姓的春耕諸事,全都付諸於文字。
早有好事者將《農耕賦》,送到了同樣擅長辭賦的邊讓手中。
禰衡輕笑:“文禮公麵前,豈敢自傲。文禮公當年一篇《章華賦》,借古諷今、立意高遠,至今誦讀,每每都令人歎為觀止啊!”
《章華賦》描寫了楚靈王為了追求驕奢生活,窮儘國力修建了宏偉壯麗的章華台。
而楚王在此作長夜之飲,極儘歌舞宴飲之樂。
後來楚王聽了大臣勸諫,罷長夜之飲,勵精圖治,教化百姓,讓楚國再次富強昌盛。
靈帝末期,賣官鬻爵盛行,公卿百官極儘享樂,百姓苦不堪言,而靈帝也沒了最初的鬥誌,效仿桓帝開始擺爛享樂。
在這種的社會環境下,辭藻華麗又立意深遠的《章華賦》,借古諷今,針砭時事,如同巨石忽然墜入平靜的湖麵一般,將士人傲骨和對國家的殷切期盼展現得淋漓儘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