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九六四年五月上旬。
安平縣紅旗鎮劉家窩棚大隊靠山屯生產隊葫蘆穀。
四架新出現的播種機,怪模怪樣的,馬匹拉著前邊走,後邊一人扶著跟著,一天一架轉輪播種機可以播種苞米十畝以上,四架播種機一天就是四十畝,不到五天時間,鄂倫春民族生產隊的苞米地全部播種完畢。
已經是初夏的季節了,氣溫回升,所有的瓜果蔬菜也都播種在大田裡,南瓜、西瓜、黃瓜、茄子、辣椒、小白菜、長豆角、向日葵、小青菜都播種在菜地裡了!糧食和蔬菜一樣重要!
在安布倫家播種的時候,在中間地塊,李一帆讓留出二畝地,一行播種大批的苞米種子,另一行就一定要換成在臨近縣城買來的秸稈較低、苞米穗較長的苞米品種,一隔一行,並作好標記。
苞米是雜交優勢非常明顯的品種,如果能培育出來優質雜交苞米品種,那對當地農業生產來說就是極大的助力。
苞米出苗後第一次除草鬆土的時間為播種二十天左右的時間,李一帆養殖在葫蘆穀的十五隻梅花鹿,其中雄鹿有六隻,三隻是超過三年齡的梅花鹿,已經可以割鹿茸了。
三隻梅花鹿動用空間抓住梅花鹿,將鹿用繩子拖離地麵,迅速將茸鋸下,傷口敷上“玉真散“,貼上油紙,放回葫蘆穀。。
鋸下之茸,先洗去茸毛上不潔物,並擠去一部分血液,將鋸口部用線繃緊,縫成網狀,另在茸根釘上小釘,纏上麻繩。然後固定於架上,置沸水中反複燙三到四次,每次十五秒鐘左右,使茸內血液排出,至鋸口處冒白沫,嗅之有蛋黃氣味為止,經過約需二到三小時。然後晾乾。
次日再燙數次,風乾或烤乾。烤時懸在烘架上,以七八十度之無煙炭火為宜,烤約二到三小時後,取出晾乾再烤,反複烤二到三次,至茸皮半乾時,再行風乾及修整。
另外一種鹿茸叫砍茸,適用於生長八到十年的老鹿或病鹿、死鹿。老鹿一般在六七月采收。先將鹿頭砍下,再將鹿茸連腦蓋骨鋸下,刮除殘肉、筋膜。繃緊腦皮,然後將鹿茸固定於架上,如上法反複用沸水燙,燙的時間較鋸茸為長,約需七八個小時。燙後掀起腦皮,將腦骨浸煮一小時,徹底挖淨筋肉,再用沸水燒燙腦皮至七八成熟,再陰乾及修整。
中藥鹿茸是指梅花鹿或馬鹿的雄鹿,未骨化而帶茸毛的幼角,乃名貴中藥材。
古代醫家認為,鹿之精氣全在於角,而茸為角之嫩芽,氣體全而未發泄,故補陽益血之力最盛。
明代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上稱鹿茸“善於補腎壯陽,生精益血,補髓健骨”。
鹿是我國傳統的名貴藥用動物,在現存文獻中,漢代文獻就有“鹿身百寶”的說法,是靈丹妙藥的象征。
《本草綱目》記載鹿茸、鹿角、鹿角膠、鹿角霜、鹿血、鹿腦、鹿尾、鹿腎、鹿筋、鹿脂、鹿肉、鹿頭肉、鹿骨、鹿齒、鹿髓等都可入藥,有極高的藥用價值和保健功效,能夠預防和治療多種疾病。而鹿的初生幼角——鹿茸更是被視作“寶中之寶”。
鹿茸主要從梅花鹿和馬鹿頭上采收,梅花鹿的初生幼角叫花鹿茸、黃毛茸,馬鹿的鹿茸叫青毛茸。
雄鹿到了一定年紀頭上就會長角,初發時嫩如春筍,其表麵上有一層纖細茸毛的嫩角就是鹿茸了。嫩角慢慢長大,逐漸老化成為鹿角,茸毛也就隨之脫落。雄鹿的嫩角沒有長成硬骨時,帶茸毛,含血液,叫做鹿茸。
馬鹿角個頭大,但藥用質量梅花鹿角較高。根據鹿的生長時間、茸的大小、分叉多少及老嫩程度可分為很多規格,如初生茸、二杠、三岔、掛角、再生茸、砍茸等。
鋸收的鹿茸全體呈圓柱形,有一個分枝的稱為“二杠”,有兩個分枝的稱為“三岔”。鹿茸從上到下可以分成蠟片、白粉片、紅粉片、血片、骨質片。
鹿茸是一種貴重的中藥,用作滋補強壯劑,對虛弱、神經衰弱等有療效。鹿茸中含有磷脂、糖脂、膠脂、激素、脂肪酸、氨基酸、蛋白質及鈣、磷、鎂、鈉等成分,其中氨基酸成分占總成分的一半以上。
藥用鹿茸是名貴藥材其中氨基酸成分占總成分的一半以上。鹿茸性溫而不燥,具有振奮和提高機體功能,對全身虛弱、久病之後患者,有較好的強身作用。
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上稱鹿茸“善於補腎壯陽、生精益血、補髓健骨”。
全世界的鹿約有四十多種,分布在我國的有十九種。
在鬆花江流域廣泛流傳著—個關於鹿茸的美麗神話故事。
很久很久以前.關東的大地上沒有一條大江大河、生活在這裡的動物們—到乾旱季節就要受到乾渴的折磨,痛苦萬分。
王母娘娘知道後十分同情它們,就指派七名仙女降臨凡間,鑿開了長白山天池,放出了一片清清碧波,從雲端直落而下,形成一條瀑布,流成二道白河。
白河之水又日夜不停地向前奔湧,湧出了鬆花江,救活了鳥獸們。可是不料開鑿天池的任務過於繁重,工程完工時,七個仙女就累倒了六個,她們個個精神萎靡,疲憊至極,未累倒的那個仙女也十分焦灼,因為如果她們不能按時返回天宮就將有大禍。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