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布倫和瑪奴延在打理著山貨兌換苞米的生意。
隻是現在是初夏時節,蘑菇還不到大批上市時間,山野菜的兌換數量越來越旺盛。安布倫找來的一個男孩一個女孩,忙的團團轉,山野菜過開水、攤鋪晾曬、翻攪均勻、乾燥收集、裝包儲存。
現在一天兌換最多的山野菜樹蕨菜數量最多。
蕨菜也叫拳頭菜,號稱山野菜之王,是蕨科蕨屬歐洲蕨的一個變種,植株高可達1米。根狀莖長而橫走,密被鏽黃色柔毛,以後逐漸脫落。葉遠生;柄長2080厘米,基部粗36毫米,褐棕色或棕禾稈色,略有光澤,光滑,上麵有淺縱溝1條。
蕨菜葉乾後近革質或革質,暗綠色,上麵無毛,下麵在裂片主脈上多少被棕色或灰白色的疏毛或近無毛。葉軸及羽軸均光滑,小羽軸上麵光滑,下麵被疏毛,少有密毛,各回羽軸上麵均有深縱溝1條,溝內無毛。
蕨菜分布於中國各地,但主要產於長江流域及以北地區,亞熱帶地區也有分布;也廣布於世界其他熱帶及溫帶地區。生長於海拔200830米的山地陽坡及森林邊緣陽光充足的地方。蕨菜根狀莖提取的澱粉稱蕨粉,可供食用,根狀莖的纖維可製繩纜,能耐水濕,初生蕨菜嫩葉可食,形似拳頭稱蕨菜。
蕨菜全株均可入藥,驅風濕、利尿、解熱,又可作驅蟲劑。根莖切片入藥可解瘡毒。
但是,苞米兌換山貨的主要目標是木耳和東北三大蘑菇!
東北大小興安嶺及長白山地區,是野生食用菌的重要產區之一。
元蘑、榛蘑、猴頭蘑被人們稱做東北“三大蘑”,當然,林海中的可食用的菌種極多,估計至少有上百種之多。
元蘑生於榆、椴等闊葉樹腐木上,秋末天氣轉寒時生長的數量反而更多,所以又稱凍蘑;榛蘑多生長在殼鬥科的榛、櫟林中。
元蘑學名叫亞側耳,彆名叫冬蘑,黑龍江叫元蘑,吉林人稱黃蘑。
元蘑子實體中等至稍大,菌蓋直徑912,扁半球形至平展,半圓形或腎形,黃綠色,粘,有短絨毛,邊緣光滑,菌肉白色。
菌褶稍密,白色帶淡黃色,近延生。菌柄側生,很短或近乎沒有。秋季生於樺樹等闊葉樹腐木上,呈覆瓦狀叢生。
亞側耳以東北森林特產質量最好,它是蘑菇中僅次於猴頭蘑的上品蘑,營養成份是一般蔬菜的十幾倍,在東北養殖已經初具規模,而且產量高。較之野生黃靈菇,養殖亞側耳的營養價值當然是遜色的。
而野生亞側耳通常會有少量蟲蛀的痕跡,中秋過後從野外采摘的亞側耳相對而言蟲蛀較少,營養價值很高。元蘑食用方法很多,可炒、可爆、可燒、可扒、可燉湯,其味道鮮美,口感滑嫩。
可與精肉、醃菜、筍、火腿肉、肚片合炒,也可放入肉類中煲湯。抗癌試驗表明,對小白鼠肉瘤、艾氏癌都有抑製作用。
東北榛蘑具有很高的營養價值,是迄今為止為數不多的被人們所認知但仍然無法人工培育的野生菌類,堪稱名副其實的“山珍”,被人們戲稱為“東北第四寶”。
榛蘑滑嫩爽口、味道鮮美、營養豐富,被一些發達國家列為一類食品。榛蘑呈傘形,淡土黃色,老後棕褐色。
榛蘑七八月大批生長在針闊葉樹的乾基部、代根、倒木及埋在土中的枝條上。一般多生在淺山區的榛柴崗上,故而得名“榛蘑”。
說到榛蘑,那可真得好好嘮嘮。在咱東北,榛蘑那就是“山珍之王”,跟小笨雞那是天生一對,地造一雙。清朝皇帝都愛吃的“小雞燉蘑菇”,用的就是這野生榛蘑,曬乾了,香味兒更濃,嚼勁兒十足,跟小笨雞一起燉,那味道,嘖嘖,簡直是“此味隻應天上有,人間難得幾回嘗”。
“姑爺走進門,小雞要斷魂”,這東北老話兒可不是白說的。每當家裡來了貴客,尤其是新姑爺上門,這道菜那是必須安排上。
榛蘑吸飽了雞汁,比雞肉還美味可口,一口下去,香得你鼻子都能上天,靈魂都出竅了,感覺自己就像那仗劍走天涯的俠客,豪情萬丈
元蘑和榛蘑的產量大,多加工成乾品,在市場銷售。
猴頭蘑生長在森林樹木上,菌體上生有白色細軟的肉刺,乾後形似猴頭因而得名,其實它更像刺蝟,所以又名刺蝟蘑。
猴頭菇在中國既是食用珍品,又是重要的藥用菌。
猴頭菇是中國八大“山珍”之一,自古就有“山珍猴頭,海味燕窩”之說。與熊掌、海參和鯊魚翅並列為四大名菜,肉嫩味香,鮮美可口,營養豐富,色、香、味上乘。
另外,猴頭菇也是中國傳統的貴重中藥材,具有滋補健身、助消化、利五臟的功能。
現代研究表明,其含有多肽、多糖、脂肪和蛋白質等活性成分,對消化道腫瘤、胃潰瘍和十二指腸潰瘍、胃炎、腹脹等有一定療效。
猴頭比較珍貴,雖然在我國其他林區也有出產,但都不及東北林區的個大質佳。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