眨眼之間,1896年來了。
1896年前三個月,清國乃至遠東都相當平靜。
唯一算得上一件事兒的就是大隈重信成為東瀛新一任首相。
但東瀛換了首相,也沒什麼大變化。
東瀛陸軍依舊還在和大漢軍在遼東半島南部對峙。
除此之外,風平浪靜。
大漢軍在訓練軍隊,加強對地方的控製,逐步改造地方經濟構成,繼續推行授田製。
隨著一批批土地被發放下去,軍隊的積極性空前提高,參軍的積極性也變得空前高漲,訓練速度也大幅度提升。
千萬不能低估華夏人對土地的千年熱愛呀。
大漢軍陸軍的規模不斷擴大,隻是礙於缺乏軍官甚至士官,訓練好的士兵不能快速成軍。
不過經過三個月緊急培訓後,又一批中下軍官和士官新鮮出爐。
從新兵營出來的士兵才得以消化。
清軍也在招兵買馬,擴大規模。
而且從紙麵上看,清軍的優勢遠比大漢軍強。
清軍通過一輪擴充,可動用軍隊就達到了一百萬人,其中還有數萬純粹的騎兵部隊。
這是大漢軍所沒有的,大漢軍在南方,少馬,配屬的騎兵也主要用作偵察襲擾。
並且,大漢軍上下全是純粹的華夏人,而清軍有著規模龐大的顧問團。
沙俄帝國在原有顧問團的基礎上,增加了一百多名軍官,將顧問團的規模擴大到兩百人。
自從進攻威海衛的計劃通過,德意誌帝國也將顧問團的規模提升到一百人,並且還派了五十名士官,幫助清國訓練軍隊。
這可不是後世,此時作為一個弱國,軍隊中有外國軍官團,是戰鬥力的體現。
不僅表示你接受了先進的軍事理論和訓練,裝備了先進裝備,還得到了軍官背後國家的支持。
德意誌帝國和沙俄帝國就是,雙方軍官合作,幫助清國建立了陸軍參謀部,指揮全軍。
甚至於,沙俄帝國還派出了軍官直接指揮清國騎兵。
在一戰徹底爆發之前,騎兵的地位還是很高的,各國依舊重視騎兵衝鋒戰術。
有了這些軍官的加入,清國的水平確實有所提高。
特彆是參謀部開始著手梳理軍隊,提高了清軍組織度。
而代價不過是區區指揮權罷了。
但是,從深處看。
因為參謀部的整合,特彆是對中上層各將領手下兵馬的調整,已經引起了更底層將領的不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