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軍雖有小動作,但並沒有想要決戰的跡象,也沒有要離開的意思。”
“看起來像是隻是為了拖住我們的。”
徐希顏有些看不懂清軍的目的。
襄陽方向,經過兩輪補充,大漢軍有兩個師,一個駐紮襄陽,一個駐紮其後,隨時準備增援。
但兩個師,說到底也就三萬人。
而清軍呢?四十萬大軍傾巢而出,誇張一點說,就是一人一巴掌,也夠拍碎襄陽城了。
結果四十萬大軍從關中東出,南下襄陽後,隔著幾十公裡就不動了。
結了三寨,一大兩小,呈品字形,這個陣型適合防禦,但他們是來進攻的……
“注意警戒防止偷襲,畢竟那麼多人呢,武勝關方向呢?”
湯瀟逸撓了撓耳朵。
他認為他已經夠了解清軍了,但清軍每次都能做出他預料之外的選擇。
例如被逼反。
是的,他認為他是被逼反的,不然他會等戰爭結束,慢慢的,一步一個腳印的擴充。
這樣壓力會小很多,準備也會充分很多。
“按理說進攻武勝關的清軍兵力有七萬人,但根據前線的彙報,清軍並沒有組織過高強度進攻或者迂回作戰。”
“我們推測是清軍互不統屬的原因,目前看來,武勝關足夠穩固。”
這是讓徐希顏最覺得離奇的地方。
武勝關地勢險要,大兵團無法展開,你每次都隻來幾百千把人可以理解。
但在他的想象中,清軍應該用添油戰術或者車輪戰,充分發揮兵力優勢,直接拚命,打不死你累死你。
徐希顏想的是在武勝關互相消耗,消磨清軍的銳氣,然後把敵人放進來打。
畢竟這種流氓戰術基本無解。
結果清軍卻並沒有用以上戰術,也沒有嘗試迂回到大漢軍後方。
除了戰爭打響的第一波攻的比較勇猛外,其他的就像過家家一樣,而且攻勢互不銜接。
“濱州方向,清軍或者說沙俄帝國派出了武衛軍,投入了大量火炮參與進攻。”
“攻勢很猛,王福生部抽調了大量軍械和兵馬前往遼東,暫時處於守勢。”
“但王福生稱並無大礙,沙俄帝國的進攻戰術比之東瀛還要落後。”
“隻是,這樣一來就無法控製武衛軍的傷亡數量。”
大漢軍在麵對清軍時,在有可能的情況下都會控製機槍的殺傷力。
畢竟清軍士兵說到底也都是自己人,不少在此之前就是平民。
在湯瀟逸看來,人才是最重要的財富。
一個人,從生下來到成材,最少要十幾二十年,成才就更久了。
而其他呢?技術不缺,設備可以去騙、去要,實在不行再去買,武器裝備能製造。
人才是最重要的,沒有人,什麼也不是。
真要機槍一掃,打掉的都是華夏的底蘊。
“既然如此,那就集中資源,登陸旅順口,先往綠江打,來個關門打狗。”
“之後要不要東進半島,再視情況而定。”
湯瀟逸現在要狂踹瘸子那條好腿。
遼東東瀛軍隊還能從第一軍也就是半島駐軍獲得一定補給,但彈藥也不多,主要是一點糧食藥品。
這邊也給他圍起來,困也能困死它們,而且到時候東瀛反應過來也沒用。
就算你想前後包夾打開交通線,遼東部分的東瀛軍隊又有多少資源用來戰鬥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