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陛下,這件事是臣的過失,提前沒有查清楚,對於實際需求預期嚴重不足。”
“臣已經讓各地方自己招募人手,雖然不能完全解決,但也能稍微緩解一下。”
劉一鳴像一個做錯事的孩子一樣,在那兒低著頭。
湯瀟逸正襟危坐在椅子上,這件事確實太出乎他的預料了:
“這不完全怪你,我就算看到了這個數字,也覺得難以置信。”
“地方招募人手是一個辦法,但還不夠,就算有老師,頂多教一教簡單讀寫。”
“自然科學方麵,特彆是數學,必須從小打基礎,絕對不是會簡單算術就行的。”
“另外,教材方麵也要嚴格把關,算了,這方麵我來跟進。”
數學這東西,對於普通人來說,當然是會簡單算術,夠日常使用就行了。
但涉及到教育體係方麵,數學是一切自然科學學科的基礎。
對於後發國家來說,最適合的教育方式就是應試教育。
是的,打壓了想象力、天賦、創造力。
但能夠標準化的產出高水平勞動力,才是產業發展的基礎。
不過也不能太應試教育,從小培養對自然科學的興趣,總有感興趣的天才會突破應試教育的局限。
基數越大,天才越多。
“加快師範類學校的建設,提高入學率,如果錢不夠,可以繼續撥款。”
“財政撥款、社會捐贈、符合條件的私人辦學、教育債券,錢不是問題。”
湯瀟逸放下文件,上麵的數字刺痛了他,
“全國約有1億4千200萬少年,毛入學率不足30,其中一半得不到足夠的教師。”
“孩子是國家的未來,我在文件上看到的未來是一片黑暗、蠻荒、戰亂和屈辱。”
湯瀟逸驚訝的是華夏的人口結構,是真的年輕。
有多年輕呢?
14歲以下兒童占比高達35.5。
1549歲占比超過50。
50歲以上隻有10出頭。
平均年齡怕是隻有二三十歲左右。
這是好事,證明發展空間巨大。
但有一個問題,馬上就是20世紀了。
20世紀不是種田,或者說農業國的時代,而是工業國的時代。
誠然,許多工作對文化水平的要求並不高,但這個不高是基於接受了9年甚至更多係統化教育之後水平來說的。
初中畢業就能勝任大部分普通工作。
那要是幼兒園肄業水平呢?
一群左右不分的人,最多隻能在經曆手把手培訓後,上流水線上從事簡單工作。
而清國給湯瀟逸留下的,就是這樣一副爛攤子。
二百多年文化摧殘、破壞後,整個華夏大地不足1的識字率。
更具體一點,十年之後的晉省,識字率不到0.4,個彆省份不足0.1。
南方省份原本稍微好一些,但天國就在南方,特彆是江南省,都被打爛了。
數千萬人直接或者間接因這場戰爭而死,識字率自然也就快速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