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月十二日,英吉利帝國議會向首相索爾茲伯裡進行了授權,同意首相使用一切手段維護英吉利帝國利益。
也就是戰爭授權。
索爾茲伯裡立刻命令皇家海軍進行動員,並開始征召陸軍士兵。
當然,隻是做做樣子。
因為周天的時候,法蘭西就同意了華夏帝國對此次衝突進行調停。
知道華夏帝國態度的索爾茲伯裡也已經決定接受調停,但動員令還是得出,樣子得做充足。
這樣才有話語權嘛!
法蘭西也想這樣做來表示強硬,但巴黎的混亂已經超出了他們的想象,動員令無法發出。
如果強行發出,那也許就得換一個政府去談判了。
調停的談判地點最初選在了希臘華夏帝國大使館,優勢是這在歐洲。
但很快,事情出現了變化。
九月十六日,阿美利卡拒絕了西班牙通過法蘭西遞交的和談請求。
九月十七日,西班牙、法蘭西大使找上了湯瀟逸,請求華夏帝國協調調停。
他們不是不知道華夏帝國和阿美利卡的衝突,但恰恰就是這樣,這樣的調停才更加具備威懾力。
畢竟這樣子,能給阿美利卡一種華夏帝國已經和西班牙王國聯合起來了的感覺。
調停不成,要是打起來了怎麼辦?
阿美利卡可是暫時失去了加勒比海的製海權,也抽掉了太平洋艦隊的主力。
兩洋進攻,天要亡阿美利卡?
所以,九月十八日,阿美利卡同意進行調停。
同一天,東瀛態度誠懇的公開求和,希望能和華夏帝國進行部長級談判,消除兩國的誤會。
都已經開始調停兩場戰爭了,自己再去打,說出去不好聽,世人也會懷疑調停的可靠性。
所以,湯瀟逸也同意了進行談判。
三場談判放到一起,湯瀟逸乾脆定在十月二十日開始,在淞滬同時進行三場和談。
英吉利帝國殖民地大臣約瑟夫、法蘭西外交部長哈諾德,攜帶著各自的團隊,前往遠東。
阿美利卡和西班牙王國也是如此。
至於東瀛,原敬就是談判全權特使。
這裡需要說明,索爾茲伯裡兼任帝國外交大臣,實際上也負責外交事務。
而且,英吉利帝國內部權利劃分中,雖然財政大臣和外交大臣是數一數二的崗位。
但實際上,距離首相越近那個人,權利才越大,並非單純看職位。
約瑟夫·張伯倫,索爾茲伯裡的親信大臣,而且法紹達事件,也算殖民地事務,非常合適。
“裡昂,法蘭西應該清楚,我們暫時沒有足夠的實力擊敗英吉利。”
“英吉利的態度很強硬,為了法紹達,他們不惜進行戰爭。”
“我已經儘力爭取了,同時還以德意誌帝國威脅論去威嚇英吉利,才爭取到一定條件。”
“如果法蘭西做出讓步,英吉利願意在英屬西非做出讓步。”
“這已經是我能爭取到的最好條件了。”
湯瀟逸喝了口茶,看著裡昂。
時間當然還沒到十月二十號,但談判可不會等時間到了才開始。
一般而言,這樣的談判,早在路上就已經談好了,最多在“正式談判”開始後,談論一些細節問題。
除非是雙方有著重大誤解或化不開的矛盾,那樣的話,即便是正式談判,用處也不大。
“英屬西非?是黃金海岸嗎?”
裡昂端著茶杯,看著桌角喝了一口。
湯瀟逸忍住不去翻白眼。
黃金海岸是加納在此時的正式稱謂,殖民地的命名,帶著資源的,多半是以當地的資源稟賦命名。
黃金海岸、象牙海岸,就是如此。
黃金海岸出產大量黃金,而且曆史悠久,最早能追溯到公元三百年左右。
更難得的是,即便經過常年開采,黃金海岸每年出產的黃金依舊可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