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報中,英吉利大使表達了對阿美利卡“插手歐洲事務”的不滿,讓阿美利卡管好自己的事就行了。
是的,就是這麼直白。
西奧多沒有回答,隻是看了一眼地圖。
大西洋西海岸的阿美利卡、東海岸的德意誌帝國,“夾在”中間的歐洲:
“英吉利人太謹慎了。”
其實是他們多想了,英吉利並沒有把阿美利卡放在眼裡。
開戰之前還好,好歹有個體量在那兒,開戰之後阿美利卡拙劣的表現,反而讓英吉利不在乎了。
英吉利之所以找這個借口,隻是為了讓阿美利卡絕了繼續在大西洋折騰的心思。
畢竟,英吉利不能用皇家海軍來威脅阿美利卡,不然阿美利卡怎麼會把力量集中到太平洋去呢?
“英吉利人並沒有對我們的擴張進行指責,反而在倡議書中表示理解……”
“他們的態度,是希望我們把目光轉回太平洋去?”
“也是,華夏帝國的崛起讓他們也充滿警惕吧?古老帝國的新生,比阿美利卡的威脅大多了。”
“他們需要人牽製華夏帝國,可惜,我們選擇了歐洲,引起了英吉利人的不滿。”
外交部長對比了一下兩份文件,又領悟了英吉利在德意誌帝國和阿美利卡談這件事的意義,猜出了英吉利人的想法。
其實兩份文件放在一起,也就不用猜了。
英吉利並不反對阿美利卡擴張,甚至“尊重並理解”“阿美利卡管好自己的事兒”。
阿美利卡的事兒,代表“門羅主義”。
加上反對阿美利卡的影響力進入歐洲,不就是說讓阿美利卡在環太平洋地區和華夏競爭嗎?
麥金萊有些生氣,生氣的原因是為他人做嫁衣。
有了英吉利支持,阿美利卡能更容易的整合力量包括美洲),這是一個很大的功績。
可惜,不會是他的了。
所有人都隻會記得,他戰敗了,敗給了西班牙王國。
至於西班牙王國有哪些支持者?沒有人在乎。
“檀香山已經被華夏帝國兼並,除非得到澳大利亞,不然我們憑什麼和華夏帝國競爭?”
此時的阿美利卡在太平洋上的地盤真的屈指可數,而且都沒什麼戰略價值。
檀香山西北1200公裡的中途島、薩摩亞地區和英、德爭搶的幾個島嶼等。
至於關島,是西班牙殖民地,阿美利卡還沒能通過戰爭奪取這個島嶼,而且此時這個島嶼也沒有那麼重要。
畢竟在此之前,太平洋兩岸都不曾向大洋深處開拓,沒有和對岸的大國進行對抗。
就像玉門關於南宋的重要程度?
哦,關島被西班牙一並換給了華夏,而且都沒有正式提到,隻是一個添頭“呂宋群島及西屬西太平洋其他島嶼”。
沒辦法,西班牙隻能二選一。
相較來說,加勒比海比呂宋群島富饒多了。
“檀香山?”
西奧多眨了眨眼,看了看文件,又看了看地圖,最終看向麥金萊:
“海軍主力集結,如果有英吉利的承諾,為什麼不進攻檀香山呢?”
“畢竟,現在是華夏帝國海軍最虛弱的時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