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時起霖雨,一灑天地德。
神兮安在哉,永康我王國。
考古教授張洪德說,北嶽恒山很早就被載入史冊,注了“嶽籍”。《尚書·禹貢》中說:“太行恒山,至於碣石,入於海。”《周禮·職方氏》中又言:“北曰並州,其山鎮曰恒山。”《山海經》中稱恒山為“北嶽之山”。
而真正在曆史上為恒山“定位”的,還是漢朝著名的曆史學家司馬遷,他在《史記》中寫道:“北嶽,恒山也。”因為它位居北方,為萬物所伏,係恒常之所,故稱之為恒山。相傳遠在4000年以前,舜帝北巡到渾源,見此山氣勢雄偉,若北天之門,遂封為“北嶽”,成為北國萬山之宗主。獨特的地勢和悠久的曆史,使恒山留下了眾多文化奇跡,成為舉世聞名的風景勝區。
劉傻子教授說,恒山因何得名,《尚書·帝典》曰:“有舜“十有一月朔,巡狩至北嶽”。北嶽即指古北嶽的恒山。《尚書·禹貢·導山》記載秦始皇東巡時過“太行、恒山,至於碣石,入於海”。秦始皇走太行、恒山到碣石,時至今日,太行、恒山的名稱依然如此,說明北嶽之山恒亙綿長。《禹貢》曰“太行恒山”。
張洪德教授說,恒山景色《周禮·職方氏》記載:當時天下“九州各有鎮山,恒山,正北並州鎮山”。《爾雅·積山》也有關於五嶽的記載,且稱“恒山為北嶽”。《漢書·地理誌·常山郡》載:“恒山北穀,《禹貢》恒水所出,東入滱(今唐河)”。
這一記載準確說明了漢代北嶽恒山與相關河流的關係。秦漢時期設恒山郡,就是因北嶽恒山在其轄區內而得名,而且由於皇帝文化中的“避諱”製度,把“恒山”改作“常山”。
黃梅導遊說:“酈道元在他的《水經注》中描寫恒山:‘恒山為北嶽,在中山上曲陽縣西北。由東北至西南走向,它西控雁門雄關,東跨冀北原野,南接五台山,北臨大同盆地,連綿數百裡。
當年古人登臨此山,可以俯視河北、山西兩省,山勢蒼茫,氣象萬千’。又說:‘古者天子巡狩,常以歲十一月至於北嶽,侯伯皆有湯沐邑,以自齋潔。周昭王南征不還,巡獰禮廢,邑郭仍從。秦罷井田,因以立縣,城在山曲之陽,是曰曲陽’。”
楊揚說:“秦始皇朝封天下十二名山,恒山被推崇為天下第二山”。
張洪德教授說:“中華十二山的出處,在《漢書·地理誌》解釋是這樣的:‘堯時分天下為十二州,各州各有鎮山’。所以,在這裡恒山為第二也就好理解了。《巍巍北嶽大茂山》稱:曆史上所說的恒山,泛指河北西部連綿不絕的太行山。”
田幻想說:“現在,地理學把河北唐縣、淶源、阜平直到山西渾源一帶的山脈稱為恒山山脈。”
張洪德教授說:“對於北嶽恒山的史料記載零零星星,隱藏在書海之中。即便如此,還是有人大海撈針,對此進行過整理研究,清代顧炎武先生的《北嶽辯》尤為突出。”
黃梅說:“恒山鬆,風格彆致,形狀奇特。其中,有四株形狀奇特的唐代古鬆,人稱這為‘四大夫格’。這四株古鬆,根部懸於石外,緊抓岩石,傲然挺立,氣勢不凡,彆具風格。恒山廟,以北嶽廟為首,穩座於西峰之上,蒼鬆之間,或隱或露。懸空寺,為恒山第一景。
劉傻子教授感慨萬分:“民諺有‘懸空寺,半天高,三根馬尾空中吊’的說法。恒山雲,變幻無窮。晴日明朗,洞口寂靜,陰雨來臨,洞口便遊出縷縷白雲,引人遐思。”
隨著劉傻子教授的講述,田幻想、龍小宏、王麗君、方豔紅等幾個都打開了幻覺開關,進入了幻覺中。劉傻子教授說:“我給大家講一個恒山爺故事,我打開穿越號機器人手機的夢幻功能,大家打開魔幻背心的夢幻功能。”
——很久以前,路旁有一條小蛇,是被人打傷,龜縮在那裡。王麗君說:“喲,這條蛇好可憐啊。”有一個年輕貨郎,擔著貨擔路過恒山腳下,貨郎看見了小蛇,他可憐小蛇,給小蛇裹上傷,放在貨郎擔裡,精心喂養。
(www.101nove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