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最新網址:/b劉傻子教授知道,黃山軒轅峰下麵的夫子山一帶,早在商周時期或更早就有人類活動的遺跡。而且從已知的出土物件來看,那裡的文化品位是很高的,類似黃山北大門“蔣家山遺址”的良渚文化。
張洪德教授知道,在三口夫子山的黃帝坑、新民樵山神仙洞、黃山軒轅峰上的神仙洞,陸續出現了與黃帝祭祀、商代、西周王係的石刻。文字大多介乎甲骨文和青銅銘文之間。部分文字明顯不同與現已收入《甲金篆隸大字典》,具有地方特色。
劉傻子教授判斷:根據以上黃帝文化的遺物分析,黃山的黃帝文化曆史應該發生在3500年--2500年左右的時間,即商代初到西周末或春秋初。《山海經》記載,上古時期黃山名叫“三天子都”。這三天子相傳有兩種說法:一種說法是伏羲氏、神農氏炎帝、軒轅氏黃帝;另一種說法是浮丘翁、容成公和黃帝。在司馬遷的《史記·五帝本紀》裡就有“螺祖為黃帝正妃,生二子……其一曰玄囂,是為青陽,降居江水。”
黃梅導遊說,由此可見,黃帝的一族支係——青陽在上古時期就散居在長江流域。而在以黃山為源頭的長江支流——青弋江中遊就有一個“故青陽城”。那裡曾經是西周的“泰伯奔荊蠻”後居住的故城。
楊揚導遊說,泰伯是勾吳的始祖,也就是吳人的一世祖。周人居西方一直以“黃帝嫡係”自稱。因此,在西周滅商後,就開始了以“周公旦”和召伯為首的“伐淮夷”和“伐楚蠻”的“布道宣德”之戰。黃帝及其大公至德的思想,則是周族人高舉的精神旗幟。
張洪德教授說:“在我國眾多少數民族聚居的山區,幾乎所有的山嶽都有美麗動人的民間傳說作解釋或說明。那些山嶽的自然美景與動人的故事相結合,構成了十分厚實的風物傳說文化版模。這種由民族風物傳說圈形成的山嶽文化版模在許多少數民族中都有。”
劉傻子教授說:“我在海南考察,像黎族的《黎母山傳說》,正是以信奉本民族祖先神黎母為主要內容的。傳說雷公經過海南島帶來了一顆蛇卵,殼破以後,從中跳出一個女孩,靠吃野果長大,與大陸來島上采沉香的一個青年成婚,繁衍了子孫後代,進行捕撈、種植山蘭旱稻。這個女孩是誰呢?”
沈聰明插話說:“劉傻瓜,這女子被尊稱為黎母,子孫後代成為黎人。這則風物傳說的地理分布應當在海南島思河的峒一帶;但是,由於黎族對民族祖先神黎母的信奉有普遍性,所以,由這則風物傳說引導出的黎族民間信仰文化圈,已經遠遠超越了該峒範圍。黎族關於五指山的傳說有幾種異文,但也都緊緊地圍繞著對雷神或大力神的信仰而傳播。”
沈聰明說完後,對劉傻子說:“劉傻瓜,彆認為我不懂神話,還要我繼續講嗎?”於張喜說:“沈聰明,你接著說說大力神的故事,結合五指山來講。”沈聰明說:“其中有兩種說法最為廣泛。一種說雷公兄弟楊叉為了鎮壓天翻地覆,堆起了五座嶺,另一種說是射日月的大力神的巨手五指化成。”
於張喜問:“沈聰明,你講完了,你能夠進行文化解說嗎?”沈聰明編輯說:“我看還是請劉傻瓜講吧。”劉傻子說:“雷公兄弟楊叉為了鎮壓天翻地覆堆起五座嶺的傳說,以黎族普遍傳播信奉雷神的傳說為特征。射日月的大力神的巨手五指化成五指山的傳說,以黎族普遍流傳的大力神的傳說為特征。因此五指山傳說形成的民俗文化圈帶有黎族全民族性。值得注意的是因本民族信仰而構成的風物傳說圈,往往與本民族的民俗文化活動及其範圍相互聯係,使風物傳說呈現出十分具有生命力的活潑狀態,迅速向更廣遠的範圍傳播,形成了人文特征很強的民族文化圈。”
張洪德教授說:“我們下一步去黃山排雲亭。”劉傻子、張洪德帶著隊伍來到排雲亭。許小玲說:“我好像感覺腳下雲霧在翻江倒海,感覺雲霧的氣息撲麵而來。”
劉傻子教授說:“黃山的雲霧變化多端,幻化無窮,有時好比汪洋雲海,將叢山峻嶺,隱沒其間。雲消霧散,黃山複崢嶸;雲蒸霞蔚,黃山更磅礴;黃山之美,實在難於言表。”
黃梅導遊興致勃勃,滔滔不絕:“中國山嶽的自然美是大自然所賦予的,但中國人偏偏用自己的民俗文化美描繪自然美,讓中國的山嶽具備各種各樣的民俗性格,展現千姿百態的民俗風貌,反映了豐厚深刻的文化內涵。”
楊揚導遊說:“在古老的山嶽神話中,山嶽是令人崇拜的大神。高大險峻的山,都是上天的梯子,或是天神下界的必由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