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百五十五章 建造星門(三)_戰錘40k之我的世界_思兔閱讀 
思兔閱讀 > 穿越架空 > 戰錘40k之我的世界 > 第八百五十五章 建造星門(三)

第八百五十五章 建造星門(三)(1 / 1)

簽署了《安東塔斯城條約》之後各方勢力也隻能限製自己家的超主力艦艦隊規模了。其實吧,超主力艦這種大寶貝,你就是不限製,一些實力不強的開拓者也造不了多少,護衛艦以天為單位來計算生產時間,驅逐艦以星期為單位來計算生產時間,巡洋艦就要以月為單位來計算生產時間了,而那些超主力艦動輒都是按年為單位來計算生產時間的。生產出來之後就是一係列的測試了,等各係統測試通過之後艦船才能正式服役,畢竟誰也不希望自己駕駛的艦船是一艘隨時都會漏氣的艦船不是?

開拓者們擁有了各大公司的艦船藍圖授權之後肯定是不需要計算設計階段的,剩下的也就是各個部件的生產製造、各係統集成調試、艦船舾裝、一係列的實驗等複雜的步驟之後,從生產線上下來的艦船才可以正式投入服役。這些時間是無論如何也省不了的,拉格朗日銀河可是沒有人工智能的,信息化技術雖然先進,讓艦船隻需要少量船員就可以開起來,但是這終究還是要人親自去操控的。

以蜂巢守衛者重型導彈艇為例:蜂巢守衛者長130米,一共需要20名船員,實際占用指揮值:1。也就是說1指揮值就可以看做20名船員。

以fg300為例,這艘船占用指揮值為3,也就是說250米的fg300實際需要的船員數量就高達60人,並不是隻需要3個船員就可以開動這艘艦船。

一艘艦船上自然不可能讓所有船員24小時在崗執勤,開船的畢竟是人不是生產隊的驢,也就是說,一艘fg300正常情況下隻需要有20名船員就可以滿足基本的航行和作戰需求了,隻有在緊急情況下,剩下那40人才會被拉出來乾活。

一個開拓者基地滿級之後的1300指揮值,換算成相應作戰艦隊人口也不過人左右,這麼多人負責作戰,那給他們提供各種後勤保障的服務人員自然也少不了。以10個後勤人員養活一個作戰人員來計算,人的大艦隊後勤人員可能得多達26萬人。而負責采集資源的工業艦隊,總人數也不過8000人。

為了養活這麼多人,自然要有足夠的居住區來讓他們工作、生活、學習了,這也就是居住區和高級居住區這兩個長期以來都沒啥卵用的玩意被設計出來的根本原因了。而這倆建築長期無用的原因也是因為長期以來那電子幣本身就沒啥鳥用,電子貨幣沒啥鳥用了,負責產出它們的生產建築自然也就成廢物了。

在星際時代最不缺的就是人了,基地缺人了,那就讓身為整個基地的指揮官、親愛的開拓者自己去最近的空間站招聘。重賞之下必有勇夫,隻要肯砸錢,總會有敢打敢拚的人加入指揮官的基地的。

這近30萬人自然不可能是一直都是醒著的,先不說開拓者剛進入新星係的時候基地本身就提供不了多少工作崗位,就是這還尚不完善的基礎設施它也沒法滿足這麼多人的需要啊。

因此在初期,絕大多數人實際上都是躺在冷凍休眠艙裡等待被重新喚醒的。

之後隨著基地基礎設施逐漸完善,這些人才會被逐漸喚醒然後再給他們提供工作崗位。

新伊甸的克隆人技術雖然爭議很大,但是卻也可以大大減少一個開拓者基地所需要的人員數量。1300的作戰艦船指揮值,在作戰之中損失的可不僅僅隻是由金屬、晶體礦、重氫生產的艦船,同時還有可以熟練駕駛艦船作戰的人員。

裝備沒了還可以再生產,人沒了那就是真沒了,一個艦船上的作戰人員從出生到可以駕駛艦船,至少也要20年的時間,一個船員的價值幾乎和與他體重相同的黃金差不多,開拓者基地裡自然不可能都是這種精英。

拉格朗日銀河裡所有開拓者麾下所需要的作戰人員加起來怕不是能把赫爾曼大學直接掏空。

新伊甸公國公開的克隆人技術可以讓這些作戰人員的本體待在安全的基地裡,然後用克隆體外出駕駛艦船作戰,這自然是讓那些損失不起作戰人員的開拓者非常高興了,每一個作戰人員那可都是他們的寶貝疙瘩,可不能讓這些寶貝疙瘩就這麼白白把自己的熱血拋灑在漆黑寒冷的虛空之中。

大部分作戰人員就更高興了,能用克隆體代替自己去死那誰還自己去死啊?都是一個月就賺那點電子貨幣的苦命打工仔,誰樂意就這麼不明不白的死在私掠者或者其他開拓者的艦船炮火下啊。

至於倫理問題,倫理問題再怎麼重要還能有自己的身家性命重要?大多數人的人生也就短短一百五十年,活著才是最重要的。

新伊甸公國的曲速4型曲率引擎那100倍光速的強悍性能和人體克隆一起徹底改變了星際戰爭中的遊戲規則。

就算限製了超主力艦的數量,一些聯盟指揮官也可以調動整個聯盟的超主力艦憑借機動性優勢快速抵達敵人占領的城市或者敵人的基地,而不是和以前那樣隻能慢慢飛。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最新小说: 快穿:等待一個機會 投喂星際網民,軍艦上交國家暴富 有金手指我殺瘋了[快穿] 真實元眼 換親被流放,農科夫人種地發家 相錯大佬後我去隨軍了[七零] 被淩虐侮辱一年後,國公府悔瘋了 民國詭事 綁定收藏係統,我成為了國寶 鍋從天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