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1章鄭軍來襲
“廈門城城周六百零六丈,共有城垛七百六十個,每垛守兵三人,分三班上城值守,守城兵共計兩千二百八十名,由嘉禾裡民壯、中左所軍戶、巡檢司弓兵、浯銅遊兵組成。”
“每五垛設一垛長,立垛長旗一,上書五垛守軍姓名,垛長在五垛守軍裡挑選年壯膽勇者擔任。”
“每二十五垛設一城長,立城長旗一,上書五垛長姓名,城長由民壯小甲、衛所小旗、遊兵隊長或伍長擇其有力勤勇者擔任。”
“每二城長設一雉長,由城長中擇其機敏者擔任,分派軍吏三人佐之。民壯總甲、衛所總旗、遊兵哨長以上者俱在中軍聽令。”
“四座城門、四座角樓,分彆由舟山營一小隊鎮守,分兩班輪換,合計十六隊,哨長在四門坐鎮。”
林海帶著許心素在廈門城上巡視,此城始建於洪武二十七年,不含垛牆高二丈五尺,麵闊二丈,底闊五丈,共設有四座城門,東、西、南、北四門分彆名為啟明、懷音、恰德、潢樞,城門外均建有月城。
城上共有窩鋪二十二座,敵台四座分彆位於城牆四角,城上垛牆高六尺,垛口高三尺,垛牆連同垛口長八尺,每個垛牆中間都開有高九寸帶有木蓋的懸眼,垛口均為平直狀,而非宋代以前常見的山字形,每個垛口均安設有牌堵。
“許三叔請看,這些木蓋和牌堵大多都是新裝上的,垛牆有損毀的都已修好,城上守兵也已分派完畢……”
林海邊走邊給許心素介紹,守城需要的人手是越多越好,隻要是搬得動石頭,哪怕是完全沒有軍事經驗的普通百姓在守城戰中也能發揮作用。
因此林海在給許心素的條陳中提到要合軍伍、分信地,主要就是要把民壯、衛所旗軍以及軍餘都組織起來,否則光靠舟山營和浯銅遊兵,那就連每垛一人都站不滿,還沒法輪換休息。
池浴沂的哥哥池浴德是嘉靖四十四年的進士,萬曆年間官至正四品的太常寺少卿,是池家出過的官職最高之人,不過已經在八年前去世。
明代的廈門島正式名稱應該叫嘉禾裡,這個裡字並非是裡甲的意思,而是地理概念。實際上嘉禾裡下轄四個裡四十個甲,算上畸零戶差不多有五百戶。
但反過來想,鄭芝龍招安後不到兩年,就能把正三品的京卿逼得親自走海,這足以說明他是很會來事的,必然是攀上了某棵根深葉茂的大樹。
伏路軍答道:“從船上下來的隻有兩三百人,應當隻是前來紮營的先頭部隊。”
更何況嘉禾嶼也是一個小海島,農業條件可以說並不怎麼樣,因此本地士紳很可能會像林希元那樣,並不以置辦田產為首要家業,而是靠海吃海。
從崇禎年間後金曆次入關劫掠的情況來看,這幫視九邊防線及關內明軍猶如無物的建州韃子也屢屢在小縣城下吃癟,守城戰對於防守一方來說就是這麼有利。
所以那什麼寧遠大捷是真稱不上什麼大捷的,隻不過是因為老奴大肆殺人之後失去民心,導致寧遠城裡再也沒有沈陽、遼陽等地那麼多內奸而已。
算上民壯的話,其實內地各省的紙麵兵力並不算少,比如浙江全省的鎮戍營兵大概有五萬多兵額,其中至少有七成是民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