右賢王紮田勝兵敗的消息,就像是風一樣迅速的吹遍了整個的北地,當然,最先知道的自然是斐潛。
趙雲一箭射殺了紮田勝之後,又收繳了部分的投降的殘兵,便返回了榆林大營。
斐潛自然是大喜過望,特意讓兵卒挑著紮田勝的旗纛,繞著營地進行誇功,把張濟羨慕得夠嗆。
張濟捶胸頓足,當初要是再快一些,說不定拿下右賢王紮田勝的頭顱的功績就是自己的啦……
斐潛是提前有一點安排,但是的確沒想到會直接乾掉了右賢王,畢竟南匈奴這些人都是騎兵,真要是一心逃竄,要在相對比較開闊的地區圍堵住,確實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當然,紮田勝一死,基本上也就意味著紮田勝的蝦落部落走向了末路。
雖然隻是俘虜或是消滅了紮田勝率領的五千的騎兵,但是意義卻非常的深遠。
紮田勝可以說是站出來羌渠單於的最中心的人物,這樣的人在戰場上斃命,在某種意義上來說就等於是於夫羅的反對者的重大失敗。
因此為了達到效果的最大化的利用,紮田勝的旗纛和身上的印綬等表示身份的物品,則是放在了大體上相似的另外一個匈奴人的身上,令人押運至長安。
而真的紮田勝身軀,則是讓趙雲帶了,返回於夫羅的大部隊,作為展示和打擊敵對勢力之用。
當趙雲重新返回了前線的時候,於夫羅特地出二十裡相迎,遠遠見到了趙雲的旗幟,便甩鞍下馬立在道旁。
對於於夫羅來說,不亞於是天降福音。雖然於夫羅不止一次對長生天發誓,要親手殺死紮田勝才能以解心頭之狠,但是並不意味著於夫羅會愚鈍到不懂的變通,紮田勝的死可以說等於是掃清了他真正登上王庭的最大一塊絆腳石,又怎麼能不欣喜若狂?
於夫羅熱淚盈眶,顯然是十分的激動,說道:“借趙都尉之手,得報此不共戴天之仇,本王何幸有之!趙都尉,請受本王一拜!”
趙雲哪裡肯受,連忙上前攔住,說道:“若無中郎、單於帷幄調度,馬都尉謙讓,卑職又怎能得遇此獠?單於莫要折煞卑職。”
於夫羅有些意外,不由得多看了趙雲兩眼,才哈哈大笑道:“趙都尉過於謙遜了……”
馬越站在一旁,也笑著點了點頭。
當夜,於夫羅舉辦了盛大篝火晚宴,而紮田勝的屍首,就被高高的懸掛在營地的高架之上,就像是一塊準備要熏烤的臘肉一樣……
“右賢王死了!”
依舊留在平定的阿蘭伊和臨銀欽湊在了一起,愁眉不展。
當初紮田勝要起來反抗羌渠單於的時候,其實很多人都不怎麼讚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