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腔熱血獻論文,二目難眠夜已深。
三審四改方成稿,五載求學憂滿心。
“師者,汝閒暇乎?”
“願為吾審視論文乎?”
“得為吾獻些許建議乎?”
“諾。”
“或師知此論文近日緊迫也。”
“嗯。”
“有勞師矣。”
“一、二、三章皆共性也。”
“宜置諸普遍共性之角度。”
“師,吾至則電告汝。”
冗談細語於電話中,正大以誨人不倦之姿,向劉君南北詳儘闡明。初,述新冠疫情之背景,以應急響應之策對比於二零零三年**及後續之政策導向,闡此課題之現實價值。何以擇此題?
次,論及研究之起點,從導則、標準、論述此類項目之共性與特性,當如何著手?如何把握“五圖一表”之精髓?其重點何在?疏漏錯誤常為何類?此與現今之一、二、三章內容相仿,劉君南北當明其何以置此,其意旨為何?與全文之邏輯關係又若何?
再,三、四部分,可參照前文所述之共性,闡述此二項目之具體框架內容。五部分,論此兩報告之可圈可點之處。六部分,分彆指出兩報告之不足。
終,結論或建議,乃正大對南北同學之觀點也。
“諾。”
既成框架之梳理,當擇其一二細節之獨特,以啟學生之思維。專有一醫療焚燒爐技術標準對照,該編製哪些不符合標準要求,當為核心部分之一。例如中間投料報告為人工火把點火,而標準要求自動點火裝置。又如推薦皆為旋轉窯旋轉焚燒爐,而此編製中推薦之爐型非所推薦者。
正大教授思之,昔日曾議此論文,初部肯定,而次部或有闕疑,彼時已明言於劉君南北。至於三部之編纂建議,當如下述:一者,編纂者須諳熟相關標準,以技術準則、環評導則為依,如自動點火、爐型之擇,慎勿為商家廠家之鼓吹者,此等見解,學生鮮能提出。然一報告中竟有商家推薦爐型之複製粘貼,其中技術與標準嚴重乖違,爐型亦非推薦之旋轉窯。二者,五圖一表之繪製、項目關鍵之聚焦,尤是新冠疫情應急處置之急需立項,皆未涉及,時勢背景一字未提,“硬件不硬、軟件更軟”,此編纂者之弊也。項目本身之立項無大礙,卻因編纂者之技術把控不周,影響立項進度。
“將此等思想融入,逐章逐節對照其內容,明其所以。”
“吾已略知其意。”正大憂之,不暇深計其當否,乃以微言告明,實乃劉君南北之論文指導者也:“楊博,劉君南北有誌深造,此篇論文,望君多加斧正,俾其益臻完善,以備來日攻博之需,敬祈垂教。”
“正大教授,上午已與劉君南北共議此事。”
“謝師。”
“嗯嗯。”
南北君宜將此轉予楊博,當麵依此已調之目錄結構為鑒,材料之大要,主在南北君之全局把握,宜善問於楊博。建議依正大之思路,速行調整,以楊博之見為主。若非慮及劉君南北之選師非己,正大教授恐已親筆修正矣。此次終忍之,蓋因前次親自修改論文,致其麵目全非而學子不領情,或直斥同事之非,同事是否閱讀或理解,皆不可知,有時人並不欲知真理或真相。
“研究生本科畢業論文須精”,正大教授複誡劉君南北同學。
“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