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邕最大的成就之一就是創作了飛白體,據說這種筆法,
是他看到工匠用笤帚刷牆產生的靈感。
飛白書亦稱“草篆”。一種書寫方法特殊的字體。這種書法出自漢朝大書法家蔡邕,
因筆畫中有的似鳥頭燕尾,又似鳥頭鳳尾,
橫豎筆畫絲絲露白,飛筆斷白,燥潤相宜,似枯筆做成,故稱飛白書。
飛白書”,是一種特殊風格的書法。這種書法,筆畫中絲絲露白,
像缺少墨水的枯筆寫成的模樣,彆有一番風韻。
這種特殊的書體,是東漢時著名的文學家、書法家蔡邕在一個偶然的機會發現的。
蔡邕,就是漢末著名詩人蔡琰,即蔡文姬的父親。
他不僅是位文學家,而且是當時一流的書法家。他寫的隸書,結構嚴謹,
點畫有俯有仰,富於變化,素有“骨氣洞達,爽爽有神的美譽。
漢靈帝熹平四年公元175年,皇帝曾諸他與當時幾個著名書法家,
把儒家經典—“六經”文字寫在石板上,
立在當時的國家高等學府—太學門前,以供天下人學習參考。
有一次,蔡邕遵照皇帝的命令,寫作《聖皇篇》一文,文章寫好後,
按照當時的規定,由他親自送到當時的皇宮圖書館—鴻都門。
不巧,這一天鴻都門正好修理內部,大紅的宮門緊緊地關著。
隻見一個工匠,用笤帚蘸著石灰水刷宮牆。由於答帚太大,
石灰水又很濃,所以刷完的牆一道黑一道白的,看上去很不舒服。
蔡邕此時由於進不了鴻都門,便佇立門下,觀察良久。
突然,好像想起了什麼事情似的,快步朝家走去。
回到家裡,他趕緊找來一些竹子,劈成細細的條條,
仿照答帚的式樣,綁在一起,做成了一支扁形的竹筆。
然後飽蘸濃墨,運筆時速度又較快,經過幾次刻怠練習,
終於創造出這種點畫中有一絲一條的露白的書體——“飛白書”。
後來,這種書體曾一度極為盛行。
尤其是當時的一些宮門的匾額題字,均采用此體。
時至今日,這種書體仍為許多書法名家所師法。
在研究“飛白書”的發展史過程中,筆者從典籍中查到由漢至清,共有57人,
因“飛白書”而名垂青史。其中,漢朝2人,三國3人,
兩晉9人,南北朝8人,隋代1人,大唐14人,北宋12人,明代1人,滿清7人。
從上列飛白書家中,我們不難看出:從漢到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