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闌地勢西南高,東北低,山高林密雨水不缺,原本是得天獨厚的農業寶地,然而地處南北要隘,自古兵家必爭之地,多年兵荒馬亂破壞植被,下雨則洪水成災,無雨則川旱湖涸,致使本地群眾溫飽都成問題,九縣七個國家重點貧困扶持,兩個省貧困扶持。
聯產承包時,四成人口平均純收入不到一百五十元,無法解決溫飽問題,經過十年的努力,全區人均純收入已達七百三十元,隻有低窪易澇地區和深山庫區的一成人沒有脫貧,是了不起的脫貧戰果。
蘇南社隊工業變成鄉鎮企業,珠江依托三來一補,都很快富了起來,然而玉闌地處中部,想要脫貧致富,難以直接挪用沿海地區的模式,分散的小農經濟導致他們缺乏辦企業的資金,遠離工業發達的城市讓他們缺乏經營企業的傳統。
雙重氣候不利,一邊年年發大水,脫貧複返貧,餓怕的群眾事實上將以糧為綱的慣性延續到八十年代末,沒有精力發展經濟,一邊存在種種內在消極因素,阻礙農村地區發展經濟……”
費專家寫到這裡停筆,略微整理思緒,繼續筆耕。
“玉闌群眾必須找到符合當地實際情況的路子,這條路就是‘公司+農戶’,我初次聽說這個語彙是在一份科技致富類型報告上,那報告很長,統計了全豫各地具有代表性的致富經驗。
簡單來說,就是以某一支柱產業為基礎,實行貿工農一體化,產供銷一條龍的經營形式。
以提出這個模式的青雲農業為例,他們在產前向農戶提供種苗、指導栽培,對農戶進行技術培訓,產中指導防病防害、施肥澆水,保證質量,產後收購產品,統一外銷。農戶生產,公司服務,所以叫公司+農戶。
當地接受這一模式的農戶,把自家田地稱作無牆工廠,要以草根資源發展草根工業,走向富裕之路,青雲農業的經驗鼓舞了全區群眾,陸續湧現九百多個這樣的公司,加入這張大網的農戶,人均增加年收入三百元。
毫無疑問,這張網威力很大,一麵聯係千家萬戶、村村鄉鄉,可以充分發揮男女老少零散的勞動力,一頭通向國內外各地的大市場……”
這些日子的考察見聞,釀就他充沛澎湃的情感,報告一書而就,行雲流水,至報告寫完仍意猶未儘,思來想去再度鋪開稿紙。
“此次玉闌行,有兩個人和他們的故事,我認為值得寫一寫,一個是我的老鄉,把荒山變成花果山,找回金牛,一個是當地的小夥,於荒僻中創業,養出金牛……”
寫完之後,費專家終於收手,喚來陳助理,說道:“寄給《瞭望》吧。”
“這麼厚?”陳助理訝然,略微翻看稿紙,瞧見遊記、附錄似的金牛篇,遲疑道:“新聞周刊恐怕不會刊載這麼長的報告,尤其是點名道姓寫人的這篇。”
費專家平靜道:“寄吧,刊載與否是他們的事。”
陳助理感受到某種情緒,連忙道:“我會保存好原稿,要是他們不刊載,將來各處考察結集成書時加上。”
“都在周刊上登過,還……,算了,隨你們怎麼處理。”
“好嘞。”
(www.101nove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