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4章報紙的影響力
在互聯網以及影視傳媒出現以前,報紙是影響人類生活和思想最為有力的工具,沒有之一。
《中華報》自問世以來,雖僅僅出版了短短二十期,但它所產生的影響力卻與日俱增。這份報紙的受眾範圍之廣令人驚歎,上至朝堂之上的官員、江南士林乃至當今皇帝,下至剛剛開始認字啟蒙的稚齡孩童,再加上數以萬計的讀書人,都對其青睞有加。尤其是在東南沿海一帶,那裡的商人和讀書人群體更是將此報廣泛傳閱。
要說其中最備受矚目的版塊,非財經欄莫屬。“書中自有黃金屋”這句話在此得到了最為生動的詮釋,該欄目裡所蘊含的無限商機簡直讓商人們欣喜若狂。
要知道,在古代社會,信息的傳遞速度極其緩慢。除了朝廷官方設立的驛站能夠較為迅速地傳遞官方信件之外,其他各類信息基本上很難傳出方圓百裡約合五十公裡)之外。造成這種狀況的一個重要原因便是大明王朝嚴格的戶籍製度。
然而,朝廷的邸報通常隻負責通報緊急軍事情況、地方災情、勾決斬首人犯以及那些被視為祥瑞的事件等。
相比之下,《中華報》為商人提供的信息量堪稱爆炸式增長,猶如一盞明燈,為他們指明了商業發展的方向。
緊隨其後受到熱烈歡迎的,則是正在連載中的射雕三部曲。每刊隻有三千字,但是已經有人開始抄寫報紙準備製作書籍出售,這時代可沒有版權,不過印刷成本高隻能用毛筆手抄,古代的文娛生活更是枯燥的,八股文連狗看了都要搖頭,有了連後世都廣為流傳的著作,在這時代更是瘋狂,追更的讀者每天都想去茶樓看看有沒有更新,比在坐各位隨意點下催更困難的多。
而在《中華報》裡,自然科學板塊猶如一座寶庫。其中,詳細地揭露了眾多令人驚歎不已的江湖騙局和把戲。就像那看似神奇無比的“油鍋洗手”,其背後實則隱藏著關於油和醋的溫差、沸點以及熱傳導等一係列物理學原理;還有那傳說中的“佛像流淚”,不過是巧妙運用了濕度、溫度與材料特性之間的微妙關係所營造出的假象罷了;更彆提那所謂的“觀音菩薩出土”,實際上埋了大量黃豆,每天澆水,直接把觀音菩薩頂起來的造成觀音出土的假象;至於“棉線火燒不斷”這個戲法,則是棉線在濃鹽水多次浸泡,濃晶體的溶點在八百度,所以根本不怕五六百度的火燒。
這些看似不可思議的現象,一旦被揭開神秘的麵紗,人們便會發現它們都遵循著現代基礎科學中的一些常見原理。
要知道,古代並非所有讀書之人都隻會死板地攻讀八股文章,他們當中亦不乏對科學抱有濃厚興趣者。譬如那位寫下著名科技巨著《天工開物》的宋應星,他便是明末時期最負盛名的科學家之一。身為朝廷官員的宋應星,偶然間接觸到了這份充滿科技與奧秘的《中華報》便一發不可收拾,同時也對東宋的科技產生了濃厚的興趣。
喜歡遠東新紀元1630請大家收藏:()遠東新紀元1630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