賣燒烤大叔的兒子叫小智,正在上小學。
現在的小學放學時間越來越早,下午三點半就放學了。
而普通公司的下班時間,最早也是五六點。
為了能夠接送孩子,大叔和他老婆分工合作。
媳婦去公司上班,大叔選擇了擺攤。
兩人分彆負責接送上下學。
最開始大叔是想去學校門口擺。
後麵他覺得燒烤這種垃圾食品,沒營養不健康,還是彆給小孩吃了。
而且這工作也不體麵,讓同學看見了,孩子多丟臉。
今天大叔照例去學校接孩子。
剛一碰麵,他就發現了小智的變化。
往事沉默寡言的兒子,今天變得眉飛色舞、說個不停。
出校門的時候,還是被一群同學簇擁著走出來。
兒子坐上電動車,兩條腿還興奮得一甩一甩。
“小智,怎麼今天這麼高興啊?”
“爸,你不知道,老媽炒的菜太香了!”
“中午吃飯的時候,我一掏出飯盒,全班發出好大的‘哇——’”
隔著頭盔,都能想象到兒子有多麼神采飛揚。
“他們搶著跑到我座位上,用牛肉和排骨換我的炒青菜,還要認我做大哥……”
“爸爸我今天交到好多好多朋友啊!”
“……”
在孩子繪聲繪色、興高采烈的訴說中。
燒烤大叔邊開車邊應和著,頭盔裡的眼睛卻開始冒水汽。
記得媳婦跟他提起過。
開家長會的時候,老師說他家孩子性格太孤僻了。
在學校總是一個人默默呆著,不愛跟其他小孩玩。
大叔原以為,喜歡安靜是兒子的天性。
孩子在家裡也很沉默,又不是每個小孩都天生外向。
可現在他突然意識到,原來兒子不是不喜歡跟彆的小孩玩。
是他融不進彆的小孩的群體。
大家上的是同一所公立小學,穿的是同款式的校服。
乍一看每個小孩都是一樣的起點。
可這完全是錯覺。
每個孩子的人生起跑線是不同的。
而這種不同,會在一些細節處體現。
比如學校三點半放學。
家境好的同學出了校門,就直接去晚托班。
一學期大幾萬,有專人輔導他們寫作業,回顧一天的知識點。
而普通家庭的小孩,隻能在家裡自己寫。
沒人監督,學成啥樣也不知道。
又比如中午的午餐,學校允許自己帶飯。
選擇自己帶飯的大致是兩種人,家境比較差的,和家境特彆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