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可得?”
孔明說:
“我聽聞東川張魯,欲自立為‘漢寧王’。其謀士楊鬆,極貪財。”
“主公可派人從小路前往漢中,先以金銀賄賂楊鬆,再致書張魯,言:‘我與劉璋爭西川,是為你報仇。”
“勿聽離間之語。”
“事成之後,保你為漢寧王。’使其撤回馬超兵。”
“待其撤兵時,便可用計招降馬超。”
劉備大喜,即修書,派孫乾攜金珠從小路至漢中,先見楊鬆,說明此事,贈以金珠。
楊鬆大喜,引孫乾見張魯,陳述利害。
張魯說:
“劉備隻是左將軍,如何保我為漢寧王?”
楊鬆說:
“他是大漢皇叔,正可保奏。”
張魯大喜,遂派人令馬超罷兵。
孫乾留在楊鬆家等回信。
不久,使者回報:
“馬超言:未成功,不可退兵。”
張魯再派人召喚,仍不肯回。
連派三次,皆不至。楊鬆說:
“此人素無信義,不肯罷兵,必有反意。”
遂散布流言:
“馬超欲奪西川,自立為蜀主,與父報仇,不願臣服漢中。”
張魯聞之,問計於楊鬆。
楊鬆說:
“一麵派人告知馬超:‘你既欲成功,限你一月,須遵我三事。”
“若依,賞;否則,誅:一要取西川,二要劉璋首級,三要退荊州兵。”
“三事不成,獻頭來。’一麵令張衛點兵守關,防馬超兵變。”
張魯從之,派人至馬超寨中,傳達三事。
馬超大驚:
“如何如此!”
乃與馬岱商議:
“不如罷兵。”
楊鬆又散布流言:
“馬超回兵,必懷異心。”
於是張衛分七路軍,堅守隘口,不放馬超兵入。
馬超進退不得,無計可施。
孔明對劉備說:
“今馬超進退兩難,我以三寸不爛之舌,親往其寨,說降馬超。”
劉備說:
“先生乃吾之股肱心腹,倘有差池,如何是好?”
孔明堅決要去,劉備再三不肯放行。
劉備正猶豫間,忽然接到報告,趙雲送來一封信,推薦西川一人前來投降。
劉備召見此人,得知他是建寧俞元人,姓李,名恢,字德昂。
劉備問道:
“早聞先生曾多次勸諫劉璋,如今為何歸順於我?”
李恢答道:
“我聽說:‘良禽擇木而棲,賢臣擇主而事。’”
“先前勸諫劉益州,是儘人臣之責;既然他不采納,我知其必敗。”
“如今將軍仁德布於蜀中,必成大業,故前來歸順。”
劉備說:
“先生此來,必對我有益。”
李恢說:
“聽聞馬超正處於進退兩難之境。”
“我昔日在隴西與他有一麵之交,願前往勸說他歸降,如何?”
孔明說:
“正想找人前去,願聞先生之策。”
李恢在孔明耳邊低語,孔明大喜,即刻派他前往。
喜歡三國白話版請大家收藏:三國白話版天悅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