話說四川眉州,古時謂之蜀郡,生出個博學名儒來,姓蘇,名洵,字允明,彆號老泉。老蘇生下兩個孩兒,大蘇名軾,字子瞻,彆號東坡;小蘇名轍,字子由,彆號穎濱。二子都有經天緯地之才,博古通今之學,同科及第,名重朝廷,俱拜翰林學士之職。天下稱他兄弟謂之二蘇。稱他父子謂之三蘇。
蘇洵發奮雖晚,但是很用功,《三字經》裡提到的“二十七,始發奮”就是他。蘇軾的“軾”原意為車前的扶手,取其默默無聞卻扶危救困,不可或缺之意。蘇軾生性放達,為人率真,深得道家風範。好交友,好美食,創造許多飲食精品,好品茗,亦雅好遊山林。
嘉佑元年(1056年),蘇洵帶著二十一歲的蘇軾、十九歲的蘇轍,自偏僻的西蜀地區沿江東下,於嘉佑二年進京應試。當時的主考官是文壇領袖歐陽修,策論的題目是《刑賞忠厚之至論》,歐陽修看了蘇軾的文章,誤認為是自己的弟子曾鞏所作,為了避嫌,使他隻得第二。蘇軾在文中寫道:“皋陶為士,將殺人。皋陶曰殺之三,堯曰宥之三。”歐陽修歎賞其文,卻不知這句話的出處。及蘇軾謁謝,即以此問軾,蘇軾回答在《三國誌·孔融傳》中。歐陽修翻查後仍找不到,蘇軾答:“曹操滅袁紹,以紹子袁熙妻甄宓賜子曹丕。孔融雲:‘即周武王伐紂以妲己賜周公’。操驚,問出於何典,融答:‘以今度之,想當然耳’。”歐陽修聽畢恍然大悟道:“此人可謂善讀書,他日文章必獨步天下。”
卻說蘇洵又生一個女兒,名曰小妹,因他父兄都是大才子,朝談夕講,無非子史經書;耳聞目見,不少詩詞歌賦。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小妹自然也才華出眾。看看長成一十六歲,蘇洵立心要選天下才子與之為配。
忽一日,宰相王荊公著堂候官請老泉到府與之敘話。
王荊公,諱安石,字介甫。初及第時大有賢名。平時常不洗麵,不脫衣,身上虱子無數。老泉惡其不近人情,異日必為奸臣,曾作《辨奸論》以譏之,荊公懷恨在心。後來見大蘇、小蘇連登製科,遂舍怨而修好。老泉亦因荊公拜相,恐妨二子進取之路,也不免曲意相交。
是日,老泉赴荊公之召,無非商量些今古,議論了一番時事,遂取酒對酌,不覺忘懷酩酊。荊公偶然誇能:“小兒王雱讀書隻一遍,便能背誦。”老泉帶酒答道:“誰家兒子讀兩遍!”荊公道:“到是老夫失言,不該班門弄斧。”老泉道:“不惟小兒隻一遍,就是小女也隻一遍。”荊公大驚道:“隻知令郎大才,卻不知有令愛。眉山秀氣,儘屬公家矣!”老泉自悔失言,連忙告退。荊公命童子取出一卷文字,遞與老泉道:“此乃小兒王雱窗課,相煩點定。”老泉納於袖中,唯唯而出。回家睡至半夜酒醒,想起前事:“不合自誇女孩兒之才。今介甫將兒子窗課囑吾點定,必為求親之事。這頭親事,非吾所願,卻又無計推辭。”沉吟到曉,梳洗已畢,取出王雱所作,次第看之,真乃字字珠璣,篇篇錦繡,不覺動了個愛才之意。“但不知女兒緣分如何?”遂隱下姓名,分付丫鬟道:“這卷文字,乃是個少年名士所呈,求我點定。我不得閒暇,轉送與小姐,教他批閱完時,速來回話。”丫鬟將文字呈上小姐,傳達太老爺分付之語。小妹從頭批點,須臾而畢。歎道:“好文字!此必聰明才子所作。但秀氣泄儘,華而不實,恐非久長之器。”遂於卷麵批雲:
新奇藻麗,是其所長;含蓄雍容,是其所短。取巍科則有餘,享大年則不足。
後來王雱十九歲中了頭名狀元,未幾夭亡。可見小妹知人之明,這是後話。
小妹寫罷批語,叫丫鬟將文卷納還父親。老泉一見大驚:“這批語如何回複介甫!必然取敝。”卻好堂候官到門:“奉相公鈞旨取昨日文卷,麵見太爺還有話稟。”老泉此時手足無措,隻得將卷麵割去重新換過,加上好批語,親手交堂候官收訖。堂候官道:“相公還分付過,有一言動問:貴府小姐曾許人否?倘未許人,相府願諧秦晉。”老泉道:“相府請親,老夫豈敢不從。隻是小女貌醜,恐不足當金屋之選。相煩好言達上,但訪問自知,並非老夫推托。”堂候官領命回複荊公。荊公看見卷麵換了,已有三分不悅。又恐怕蘇小姐容貌真個不揚,不中兒子之意,遂將姻事閣起不題。
因相府求親不諧,小妹才名播滿京城。以後慕名來求者不計其數。老泉都教呈上文字,把與女孩兒自閱。也有一筆塗倒的,也有點不上兩句的。就隻其中有一卷,文字做得好。卷麵姓名叫做秦觀。小妹批四句雲:
今日聰明秀才,他年風流學士。可惜二蘇同時,不然橫行一世。
這批語明說秦觀的文才,在大蘇小蘇之間,除卻二蘇,沒人及得。那秦觀字少遊,揚州府高郵人。腹飽萬言,眼空一世。生平敬服的隻有蘇家兄弟,以下的都不在意。看了小妹批句後,不由心中暗喜。又想道:“小妹才名得於傳聞,未曾麵試,又聞她容貌不揚,不知是何等鬼臉?如何能見她一麵,方才放心。”打聽得三月初一日她要到東嶽廟裡燒香,不如趁此機會覷個分曉。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