畫的風格,印章、印泥的曆史沿革,不諳此道之人是難以鑒彆的。阿三說得頭頭是道,讓人不得不信服。畫的真偽至此己分,阿三並未就此打住,他昂首四顧:“誰有針?”
有人遞過來一支銀簪。阿三接過手,用銀簪在畫的破損處小心挑出橫豎兩根絲:“用絹作畫,可以上溯到一千多年前。考察宋初的絹,經和緯線都是單絲,隻是緯線絲較寬;到了元代,經和緯線仍為單絲,但緯線變細了,紋理也稀;明初,經為單,緯為雙,粗細均勻,密度整齊;到了清代,經緯皆為雙絲。”阿三指著手上的絲:“請看,我從畫上取下的兩根絲,經緯都是雙絲。說明此畫確是贗品,而且出自清代!”
眾人紛紛湊過身來,仔細看著阿三手裡的兩根絲。
畫的主人沮喪著臉,默默卷起畫,然後將兩張百元大鈔放在阿三麵前。鮑甫注意到,阿三接錢時眼中泛出一絲羞澀、惶恐之情。剛才論畫時瀟灑俊逸的神彩、英氣蕩然無存。象他這樣年輕,有著非凡的文物鑒彆能力和淵博的知識,鮑甫感到意外,不由多看了阿三幾眼。阿三清瘦蒼白的臉上泛出病態的紅暈,一頭修剪得很好的長發與其英氣逼人的臉型正好相襯,他上身著舊西裝,下麵是褪了色的牛仔褲,一雙老式皮鞋己分不出它的本色。鮑甫歎了口氣,是為阿三。但說不出是出於輕蔑、同情,還是憐憫、惋惜。
阿三論畫,曹平完全折服了,仿佛被人引入一個完全陌生的世界,在不經意間上了一堂生動的曆史、文物知識、藝術鑒賞課。此時此刻,他覺得自己的知識太貧乏單一,幾乎忘卻了生活還有五彩繽紛的一麵。望著與自己年齡相仿的阿三,他又感到難堪,阿三所作所為,於法不容。曹平感到迷惑,他對這種難以定性的人產生了好感,甚至有敬慕之情。
賣畫的人將畫小心地卷起,心有不甘地問阿三:“你說……這幅畫就一錢不值?”
“這是你說的,”阿三生出一絲憐憫:“不過,它畢竟是明朝書畫大家臨摹的作品,還是有一定的收藏價值。”
賣畫人眼裡閃出希望:“請你說得再明白一些,這幅畫是誰臨摹的?”
阿三胸有成竹地說:“馬遠的這幅畫,有著佛家的禪意,我看是八大山人中的石濤和尚,明代的畫家中,隻有他擅將佛意融入畫中!”
賣畫人興奮不已:“這麼說,它至少出自明代,還是名家石濤所畫?你看它值多少?”
“對不起,我從不定價。”
“如果你能為這幅畫定價,我給你兩千塊錢!”
鑒定費隻有兩百,開口定下價兩千,都是動動嘴,差距實在是太大了。然而,阿三不為所動,他一口拒絕了。
鮑甫看到此,默默點著頭。
賣畫人悻悻然,收拾好畫走了,圍觀的人也紛紛散去。
一尖嘴猴腮的中年男子,從一背簍中取出一盞銅燈,放在桌上。
阿三貿然一見,兩眼頓時放出光來,他走上前去,問那男子:“你這燈……多少錢?”
“你是行家,你給個價!”賣燈人狡黠地眨著眼。
鮑甫對青銅器頗有研究,定睛一看,銅燈高約兩尺許,燈身是個身著寬肩大袖,袒胸露乳的唐代古裝仕女。她雙膝跪地,兩手把一個花籃托在肩上,放燈芯的銅片做成伸出花叢的花梗,彆致極了。銅燈斑駁陸璃,色綠如孔雀石。從燈的造型、色澤,鮑甫斷定是唐代宮中禦用之物。青銅器從秦漢以後,因戰亂及冶煉技術失傳,到唐幾乎斷了代。這麼珍貴的青銅器,鮑甫在民間還是第一次看到,就是集文物之大成的故宮也實為鮮見。他當時衝動地想立即將這斷代的寶物抱在自己懷裡。然而,那青年已經將銅燈抱在手裡,絲毫沒有想放下的意思,另外,鮑甫想看看他是如何識彆這盞青銅宮燈。
阿三取燈在手,伸出舌頭添添銅燈,再用鼻子聞聞,繼而翻轉銅燈看看底部,末了用手指輕彈燈身。
鮑甫明白他這一添、一聞、一看、一彈的用意。這一添,是看銅燈有沒有作假的鹽鹵味;一聞,真的銅器無論年代久遠或入土入水多久,並無異味,假的必有觸鼻的銅腥氣;宋以前的銅器用純銅製作,色紅,這一看是看底座是否為唐代的暗紅色;這一彈是聽銅音,古銅聲清脆,新銅聲濁重。
阿三測試完畢,秀俊的眼中露出熾熱的渴求,臉上卻是一幅冰冷地神情:“這是新銅,晚清的仿製品,不值錢……”
“話,哪能這麼說呢!您也瞧過了……”
“我拿回家當燈用,你開個底價!”阿三做出一副不屑一顧的神態,把燈放在離自己較近的桌麵上。他怕彆人將燈奪去,隨時作好把燈拿回手中的準備。
“三百塊,你拿走!”賣燈人不識貨,他指著桌上的銅燈口沫四濺,振振有詞:“你看多好的銅燈哪,把鏽一擦,甭提多亮,說不定還是慈禧太後用過的東西呢!”
青銅器上的銅綠,也稱銅鏽,因年代久遠、風雨浸蝕或水土的作用而產生的,早已成為鑒彆其真偽的標致之一,像這盞宮燈上色如孔雀綠的銅鏽,已經晶瑩翠亮,更使這個寶物增添了瑰麗。賣燈人十足是個外行,竟然說要擦去銅鏽,楚辭不禁在心裡好笑。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