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曦未亮,岷州市政務服務大廳後側的小廣場上已聚集起一批身穿黃馬甲的社區代表。與頭兩天群眾圍觀不同,今天是首次實行“基層代表輪值上牆”製度試點日,由各街道按片區推薦、統一培訓、集中打卡參與“牆體監督工作”。此舉直接參考星城方案,首次在西部中小城市全域執行,目的在於打破“看熱鬨”的旁觀氣氛,引入“群眾自己盯”的主動結構。
組織部乾事將簽到表按樓棟、網格劃分,逐人確認身份後貼上藍色貼紙。陳曉峰走進現場,掃了一圈後點名數人:你們是上次參與搬遷爭議協調會的吧?這次換角色,上牆不是喊口號,是看你們怎麼簽字。
幾位代表互看一眼,神情緊張,卻也不退縮。工作人員遞上平板電腦,裡麵是“綠單評估模塊”最新版本,需實時拍攝現場、填寫驗收細則、按項目邏輯提問乾部,再由代表聯名簽字通過,流程極為繁複。
與此同時,市建委負責的“南渠二期”項目正迎來綠單考核。代表一行八人提前踩點,發現兩段管線未覆土處理,存在管體裸露與安全隱患問題,隨即打分降級,並標記“暫緩簽字”。一位項目經理上前解釋:“我們準備明天連夜加蓋。”代表長者冷淡回應:“你們昨天也這麼說。”
該項目綠單最終未通過,作為替代,牆麵上貼上了黃色提醒卡,寫明“因未完成安全驗收,項目進度進入二次審核期”。牆下群眾鼓掌,直播間評論刷出:“這才叫監督不是演示。”這一幕被人民日報社地方部迅速抓拍,當晚即出圖文專稿,以《群眾翻牆:西部監督新場景》為題,刊發於次日a02版,引發廣泛轉載。
午後,岷州市紀委書記單獨約見陳曉峰。在檔案櫃後的隔間裡,兩人對照“假回執”清單逐條勾驗。書記歎道:“我們之前也查,但一到基層,鄉鎮說‘係統填的’,沒人認賬。”陳曉峰拿出星城綠單原始樣板,冷冷道:“那是因為你們的賬都讓中層做了決定,卻不讓群眾寫一句話。”書記愣了一秒,輕聲應:“明白了。”
當天紀委即發通告:“凡綠單虛回、項目不實、代表意見被篡改者,一律立案,一案雙查。”通知一出,多個部門乾部主動提交補充材料。岷州市首例“群眾翻牆拒簽”引發連鎖反應,多個原本準備“按期貼綠”的工程主動申請延遲。陳曉峰對此無表態,隻在督導群裡回了八個字:“牆能立穩,先得翻。”
外地觀摩團也迅速抵達。來自川南、渝北、滇東的代表分彆走訪三個區,對“綠單拒簽率”“紅卡回溯數”“代表回訪滿意度”等指標進行取樣。觀摩團一位乾部在牆前觀察半小時後感慨:“這比我們請人大代表質詢那一套,還真。”李一凡陪同觀摩時隻講了一句話:“牆貼得住,群眾才不會貼你。”
晚上七點,星城督導專班與岷州官方召開閉門評估會,討論下一階段“代表小組責任製度”的細節。方案明確,每位代表不再單打獨鬥,而是以三人小組形式進行交叉評審,若有爭議,則需調出三組交叉影像和問答錄音。陳曉峰提出:“不設爭議評審機製,就會陷入主觀。”市長則補充:“但也要防止代表濫權。”
會議最終決定增設“代表輪值表現評估機製”,由群眾、紀檢和第三方平台共同組成審核委員會,每季度對代表進行匿名評分。會議最後一項,是李一凡提出的建議:“試點能不能從城區向鎮區推進?”書記沉吟片刻答:“不如直接上鄉。”
次日上午七點,督導車隊駛入岷州最南端的麻陽鎮,那裡正是“龍河搬遷”延宕工程的核心現場之一。村口的宣傳牌依舊懸掛著去年“新居計劃”的海報,而實際複建房不過完成了二成。群眾聚在村部門口,有人高喊:“我們等得太久!”一位年近七旬的老者舉著文件夾:“上次他們來,說交表就算排隊,結果連回音都沒。”
李一凡下車後走向人群,不等人問話,便拉過一把小椅子坐下,打開文件夾:“你上次交的是這份吧?”老者愣了一下:“你怎麼會有?”李一凡淡然道:“我們調的是你們村上報時的原件,發現你名字兩次被塗掉。”現場一片嘩然。
十分鐘後,群眾牆首次在鎮域搭建,由縣級乾部主持開牆、村級乾部觀摩。綠單流程同樣推行,群眾代表包括退役老兵、婦女主任、種植大戶、大學返鄉生共十二人,統一培訓後直接上陣。鎮書記一度提議“先緩幾天”,被李一凡打斷:“拖一天,不如今天就讓群眾翻一次。”
牆下第一條問題貼出:“為何名單上戶主名與現場複建房分配人不一致?”牆上回應欄顯示:“數據匹配失誤,正在核查。”群眾代表當即標記“回避回應”,並提交“複查申請單”。這一機製由督導組首次提出,一旦群眾對回應不滿,即啟動“複答機製”,必須由同級乾部補充答複並公開張貼。
當晚,麻陽鎮問題牆首次被網友戲稱“農村小藍牆”,照片在多個平台廣泛轉發。評論區刷出:“不在於大小,而在於回答。”李一凡看到後笑說:“群眾已經懂了,乾部必須跟上。”
星城第二批督導專班也已啟程,下一站是黃中省邊緣小市“黃沙鎮”,傳聞那裡的“養老騙補”曾引發輿論風暴。陳曉峰收拾行李時對李一凡說:“你這一波,真是讓群眾翻上牆了。”李一凡隻回了一句:“下一站,他們會敲門的。”
喜歡重生歸來:我誓登權力巔峰請大家收藏:()重生歸來:我誓登權力巔峰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