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耶律將軍此言差矣!”
“我大宋人才濟濟,如過江之鯽,包拯不過是螢火之光,年輕識淺。”
“我太後和皇上量材而用。”
“況且,官職高低,都是為朝廷效力,為陛下和太後分憂。”
“耶律將軍以官職的大小,妄自揣測皇上和太後的用人之道,實在太過淺薄。”
聽到包拯不卑不亢的回答,劉太後,皇上和呂夷簡都露出了滿意的笑容。
耶律斜軫明知包拯這是狡辯,卻又無懈可擊,很是佩服包拯的辯才。
對包拯的敬畏之情愈發強烈。
同時,也感到一絲可怕。
此人若在大宋朝廷中擔任宰輔之職,將來必是大遼之勁敵。
不過現在他最關心的還是賭約的事,心裡尚無對策。
內心深處,耶律斜軫根本不想履行賭約。
畢竟,這可不是兒戲。
從開始,他們就沒想過真的要把幽雲十六州還給大宋。
隻是沒想到,大遼偷雞不成蝕把米,三道謎題會這麼輕易被大宋破解了,以至於耶律斜軫亂了方寸。
所以,對賭約他是隻字不提,一味顧左右而言他,想避重就輕,把此事敷衍過去。
然而,大宋沒有忘記。
隻是百官不願意做這個出頭鳥,去得罪遼人罷了。
而且也知道,這麼一個小小的賭約,就想讓大遼歸還幽雲十六州,太天方夜譚了。
“耶律將軍。”就在這時,包拯再度站了出來,“大遼輸了賭約,不知幽雲十六州何時交割?”
百官不想得罪遼人,他包拯來得罪好了。
即便遼國推三阻四,不割讓,也要讓遼國在天下麵前失去信譽,顏麵掃地,讓其他國家也看看他們的嘴臉。
遼國日後也會寸步難行,被其他國家所拋棄。
此言一出,耶律斜軫的臉色不由得一黯。
大殿上一下子便安靜了下來。
劉太後、皇上和百官的目光都紛紛看向耶律斜軫。
“陛下,太後,事關重大,外臣隻怕是做不了主,尚須回國後,向我皇帝和太後稟明,再做定奪,非外臣一個使者所能決定。”
大宋沒有人是傻子,豈能聽不出,他這是在推脫。
包拯恥笑一聲:“耶律將軍這話就言不由衷了吧,賭約之時,耶律將軍可是信誓旦旦的承諾,自己做得了主。”
“如今輸了賭約,卻又推脫不願交割,契丹難道就毫無信譽可言麼?”
“既然如此,那我大宋從今以後,也隻好取消對遼的歲幣、布絹和茶葉等一切資助。”
“還請耶律將軍想好了,是要歲幣還是要幽雲十六州。”